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培根铸魂”新定位 “四个坚持”新要求

    发表时间:2019-03-14 08:36 内容来源:大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用“培根铸魂”的新定位和“四个坚持”的新要求,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新的科学论断,这是对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传承和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定位。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提升到“培根铸魂”的高度,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两个不可替代”重要地位的创新性发展和进一步总结提炼。

      讲话提出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持”的科学论述,抓住了根本、说出了关键,既明确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也指明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应该遵循的新路径。“四个坚持”的新要求,与哲学社会科学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导向性的属性,在逻辑和内涵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和回答时代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职责所在和价值所系。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只有坚定文化自信、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才能真正把握时代脉搏、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回答时代课题。我们要立足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工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重点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和“四个扎实”,聚焦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海洋强省战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等重大决策部署,不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总结出有启发性的新经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民性。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汇聚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社科理论工作者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多到实地调查研究,聚焦人民实践创造,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人民群众现实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文章写在人民群众的口碑里,把学问做进老百姓的心坎里。

      “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实践性。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作为社科理论工作者,我们不能在书斋里“寻章摘句”,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而应积极投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创作更多提供思想先导、学理支撑、精神动力和实践指南的精品力作。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一表述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要在思想上、理论上“立学”,更要“立德”。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多下苦功、多练真功,做到勤业精业。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尊自重、自珍自爱,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做社会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维护者、宣扬者。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省社科界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总结提炼7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深度挖掘70年来我国特别是我省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在学术研究、理论阐释、宣传普及上狠下功夫,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和理论支撑。

      (作者周忠高系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