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四水同治”推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03-20 09:07

  近年来,我省水利事业快速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人多水少、水资源自然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不匹配、不充分仍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地表水污染、地下水超采、河湖断流、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强、治水兴水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为制约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瓶颈”。我们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碧水保卫战,就要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的要求,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以水资源可持续高效利用助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拉起不可触碰的高压“保护”红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主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实施“四水同治”的战略规划,以美丽的水环境、优良的水生态使得中原大地更加出彩,必须首先抓好“保护”关。一是划定并严守“四水同治”中的保护红线。按照应保尽保、应划尽划的原则,将一级水功能区划中的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保留区,和二级水功能区划中的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纳入保护范围。把目前尚未受到污染影响的水生态区域像一张白纸一样封存保护。二是加快完成“四水同治”保护的标准设定。建设水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水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明确和细化水生态监测保护的标准和临界数据,把水生态监测考核的结果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综合考评、奖惩任免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落实结合起来。三是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和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源水、管网水、末梢水、地下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河南沿线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切实筑牢“保护”的防线,从源头上拧紧“四水同治”的总开关。

  健全科学完善的“修复”机制体系。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实施修复,边建设、边保护,边保护、边修复,并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水生态、水环境、水断流、水工程、水超采、水节约的全方位修复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纪可守。一是完善“四水同治”监管体系。加快修订地方性水法规,研究制定水资源管理条例、地下水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建立完善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利工程建设、河道采砂管理、水权交易等制度体系。探索部门之间联合监督检查、联合执法机制,加大日常执法巡查和现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取水、非法排污、非法采砂、违法设障、侵占河湖水域岸线等水事违法行为。二是全力支持健全水生态环境执法体系。整合分散的水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强化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污染治理、水灾害防治统一监管,变“九龙治水”、多头监管为统一管理。加快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环境监测队伍,确定水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实施“四水同治”统一监管。加快制定河湖环境修复、湿地公园、水生态环境监测、入河排污口许可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水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等整体联动制度,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统一实行水生态环境修复执法。三是健全水环境维护经济支撑体系。坚决把资金投入向“四水同治”的十大任务倾斜,向水环境修复治理倾斜。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本区域支持实施“四水同治”投资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和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采用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通过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持,调动起更多人的积极性,使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入到“四水同治”的行动中去。

  形成人人有责的自觉“共治”氛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四水同治”为主要龙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水环境问题,向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优质水生态产品。推进全民共治,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共同发力,形成自觉“共治”的良好氛围。一是政府要主动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履行好责无旁贷的组织指挥、协调监管职能,制定“四水同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制度,明确各级职能部门的责任,公开各级职能部门的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标准,加大对企业和全社会的监管力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聚力“四水同治”的现代化水利建设。二是企业要主动承担“四水同治”中水生态环境治理主体责任。依法履行责任,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和危害,严格按照排污许可证排污,规范排污方式,杜绝通过逃避监管方式排污,全面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强化内部管理,全面如实公开排污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履行环境风险防范责任,把环保法明确的“十二条”自觉扛在肩上,把自身建设成为政府支持、社会认可、群众欢迎的绿色诚信企业,确保完成“四水同治”十大任务的过程中,无破坏、无污染。三是营造“四水同治”水环境保护全民行动氛围。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培育普及生态文明思想。整合全社会力量,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依法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大力表彰在“四水同治”进程中对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努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作者莫培军单位:省燕山水库管理局)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