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不担当的多重动因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19-04-18 08:44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党的建设质量在不断提高,党员结构在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总体说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常态化客观上减少了某些干部胡作为、乱作为、蛮作为的现象,但是那些见到事情绕着走、遇到困难躲着走、拖沓散漫、装模作样的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现象却仍然存在,以至于成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慢性恶疾”。对此,我们要找准病灶,对症下药,在全党范围内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锻造有担当、有能力、有作为的党员干部队伍。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多重动因: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懈怠、心态消极、本领恐慌、考核评价体制机制不完善

  干部干部,干字当头。责任担当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政治品格。但当下却出现了这样一些党员干部:他们不认真履职、不脚踏实地、不真抓实干,不愿意担当责任、不勇于直面矛盾、不善于解决问题。更有甚者,习惯于作秀摆拍,刻意制造“奋发有为”的假象,以掩盖自身不作为或无能力作为的真相。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故意推诿该做之事,逃避应担之责,实际上是隐蔽的“逆风而动”、消极的“顶风作案”,颇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其背后具有多重动因。

  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够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支撑、鼓舞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善于作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无数党员身先士卒,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风云激荡、世界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社会思潮和网络意识形态多元化发展等各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变得淡薄,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乌托邦。在干事创业时,有的党员干部政治立场出现偏差,公权私用、“利”字当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脑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不强,导致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上“缺钙”,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敢担当、不愿担当。

  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不思进取、贪图私利。当前,我们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其中精神懈怠就是危险之一。早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告诫过全党:“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进而,他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如今,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年,一些党员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丧失了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的干劲和冲劲,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尺度的独断化,一些领导干部开始意志薄弱、贪图享乐,退化为资本的俘虏。这些人在党和国家的事业面前,在人民的嘱托和期待面前,“庸懒散慢浮”“冷横硬推拖”,忘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注定不会善终。

  全面从严治党常态高压态势下,一些党员干部产生了消极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打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组合拳”。中央先后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超过50部,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为党员干部划定了底线、红线和高压线。在全面从严治党常态高压态势下,一些党员干部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能及时转换,又一时不适应新规定、新形势和新环境,于是采取不作为、不担当的消极怠政行为;另一方面,在新形势下,要干的事业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人认为,干不好反而要担责、得罪人,甚至自毁前程,有的党员干部甚至生出“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慨。经过多种利弊衡量和精心算计,这些党员干部意识到,有为不如无为,多为不如少为,快为不如慢为,真为不如假为。如此消极心态体现在工作上,便是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懒政、怠政不能归因于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更好促进事业发展。严管不是把干部管死,不是把干部队伍搞成一潭死水、暮气沉沉,而是要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从严管理干部是对干部真正负责,干部要领悟到党组织的良苦用心,习惯于在严格管理中工作生活,切不可把严格管理当成逃避责任、消极怠工的借口。”

  一些党员干部存在“本领恐慌”,无力担当作为。有担当、有作为并不是蛮干乱干,而是需要真才实学和过硬本领。我们党要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具备这些本领的党员干部才可能有担当、有作为。那些患有“本领恐慌”的党员干部或许也满怀为国为民的热情,但却苦于缺乏干事担当的本领才干,所以不得不放弃担当作为,甚至刻意营造出虚假忙碌的假象,以掩盖自己的无能。

  干部考核评价体制机制不合理、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制机制对干部行为具有约束、规范、引导、激励的作用,合理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体制机制有利于激励干部有为担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让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但当下,干部考核评价体制机制还带有一定的“平均主义”倾向,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区别不大,缺乏对“有为”与“无为”的具体认定标准和相关依据,缺乏奖勤罚懒、奖有为罚无为的干部评价导向和具体措施。在这种考核评价机制下,一些党员干部担心“一错失所有”,存在“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求稳心态,自然不愿意担责任、冒风险。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既是失职渎职,也是消极腐败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中国共产党章程》开篇便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为先锋队和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目前拥有庞大的党员干部队伍,如果其中有一部分人在其位不谋其政、居其职不担其责,为了头上的乌纱帽而奔波忙碌,忘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会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整体形象。不作为、不担当,党和政府必定难以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权威和公信力,一个失去人民信任的政府将陷入可怕的境地——“塔西佗陷阱”。如此,党和政府就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二者不再是相依的鱼水关系。这种局面将大大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降低行政管理的执行力和效率。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会恶化党内政治生态。“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政治生态对党员干部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党员干部的行为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政治生态。一些党员干部的弄虚作假、慵懒无为等行为,已经成为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负面影响很容易扩散、蔓延,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果不能从严从快处置这些庸政、懒政、怠政的行为,就很容易在党内形成“羊群效应”,进一步恶化党内政治生态。2015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会影响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经过几年的大排查、大检修和大扫除,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所收敛,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却不时反弹。其中,一些党员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慢担当、假作为,就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隐蔽回弹。这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更隐蔽、危害更大,如果不及时将这些不良现象根除,必将影响党的作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效。

  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会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完成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打开新局面、开辟新境界、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在国际形势风云激荡、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条件下,即使努力担当作为都不敢轻易说能圆满完成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敢轻易说能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更不用说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那些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党员干部会因为自己的“庸懒散慢浮”而受到时代的裁汰、历史的审判、人民的唾弃。

  (作者任 洁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