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学塑造英模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9-05-18 14:49

《县委书记》 李春雷 党建读物出版社、鹭江出版社

  李春雷的长篇报告文学《县委书记》(党建读物出版社、鹭江出版社出版),是他在孜孜以求的创作领域取得的最新收获。作品以“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代楷模”廖俊波生平事迹为原型,以生动、凝练的笔触,刻画了廖俊波这样一位新时代党员干部楷模形象。李春雷用自己的创作践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启示颇多。

  塑造英雄是当代文艺创作者的职责,但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法突破旧有的模式,实现创新,却并非易事。《县委书记》努力将思想性、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破除概念性陈列,在文本的结构、语言、留白及闲笔等方面,颇具匠心,可称突破。

  纪实性与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个基本属性,也是创作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文学地叙事,便首先涉及结构问题。《县委书记》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李春雷的创作有自觉的结构意识。《县委书记》融通了散文、小说和新闻的文本形式,形成了“纵横混合立体式”结构,即以廖俊波从政之路为“主经”,以空间变换或政绩细节为“主纬”,一经一纬,紧密交织,既纵横交错,又层次分明;同时,廖俊波家庭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红黑两支笔”与“金龙鱼”等几条辅线又穿插其间。主辅线推进、板块式组合,各个章节既完整独立,又相互连接,环环相扣,交叉推进。这种多线却圆融的叙事结构,可以见出作者创作过程中在艺术上的深入思考与写作中的成熟运用。

  李春雷追求作品在语言上的独特性。《县委书记》体现出作者对艺术语言的把握能力,也体现出他对报告文学这种文体语言的把控能力。描写英模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最忌也常见语言的非文学性,堆砌成果数字、平述经验做法、直写事迹材料。而李春雷的讲述却不乏语言上的妙趣。《县委书记》将纪实、论理、状物、抒情及趣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就了作品的“美味”。李春雷使用的字词并不生僻,朴实的文字如何能够活色生香,更似新闻报道的题材怎样写得润泽有趣,让人耐看,这方面作者确实下了不少心力。

  《县委书记》在叙述上追求简洁,注重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让故事感人,情节饱满。作品在传情达意方面,表达准确,富于张力。比如,写廖俊波读大学时的南平市,“那时候的南平,和全国所有的城市一样,虽然还瘦弱,却正在发育。每一株树,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摇曳着自己的梦。整个城市,都在做梦,在微笑……”廖俊波罹难前,出门和妻子告别时,“脸上的老人斑格外黑紫;脚步,似乎异常沉重;稀疏的白发,少见地有些凌乱……”运用个性化且有意味的语言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给读者以回味,融入故事情节发展之中,这是一部文学作品特性使然。

  李春雷还很注重运用文学创作中的“闲笔”,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在重墨浓彩书写廖俊波政绩的同时,选取了主人公的一些生活细节,这些看似“闲笔”的描写强化了主人公的性格。比如中学时期的叛逆,大学时期的恋爱,学生会主席人选、入党愿望的经历,机会敲门,校长推荐,希望他“选择一个更宽大的舞台,更适合的岗位”,乡政府同意调入,他却犹豫再三,等等。同时,辅之以“红心”牌家用电熨斗、“红黑两支笔”以及给妻子过生日、送鲜花等细节。这些小故事,宛若人体大动脉的毛细血管,亦如江河大川的支流小溪,让英模人物作为生活中一个真实可信的人,一个烟火气十足的人展现在读者面前。县委书记廖俊波身上的这些支线情节,这些闲适细节,却并非游离于主题之外的“乱弹”,它们同样构成作品的有机部分。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多余的“闲笔”,实际上却能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衬托情节气氛,增添作品的情趣和意趣。

  《县委书记》就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的结晶,作品冲破英模人物写作的传统思维定式与文本结构的重重藩篱,在文学的叙事中赋予作品以思想性,从中体现了作者的精神向度和明德引领,为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创新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将英模人物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委书记》是李春雷个人创作上的一次突破,对报告文学文体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提供了充足的启示价值。

  (作者:阎晶明,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