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传奇谱新篇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9-05-22 08:51

  出于种种原因,一些革命老区曾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况,引起人们关注。这种状况的大幅度改观,始于党的十八大后。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宣布在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作家凌翼抓住这一重要题材,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井冈山的答卷》(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版),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这部书的结构很不寻常。经过反复斟酌,凌翼将《井冈山的答卷》写成具有复调色彩的作品,即将井冈山红色战争的历史与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役对照书写,形成了表现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建设、初心与坚守的双重架构,这在当前众多扶贫题材创作中是独树一帜的。实际上,两种内容的结合具有内在的根据:尽管跨越了将近一个世纪,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依然是井冈山地区旧貌换新颜的核心。

  在采访井冈山脱贫始末时,凌翼付出很大精力收集和观摩当年红军留下的事迹与遗迹,其中不乏新的发现。如毛泽东勇当“排头兵”、跳水田救孩子的故事,以前都鲜为人知。读者会不断发现,在那个硝烟笼罩的年代、传奇频现的地域,还有很多值得细细讲述的情节,在今天语境下都将给人带来不同的想象。更重要的是,作品里常作今昔对照,将今天的脱贫攻坚与昔日的红色斗争联系起来,赋予扶贫工作更本原的精神动力。譬如,帮扶干部为贫困户所做的工作,使贫困户感到当年的“毛泽东和红军又回来了”;驻村书记走在“毛委员当年走过的路”上时,受宁冈调查的启发,从调查入手,开展扶贫工作;写大仓讲习所的兴办,追溯它与来自“大仓会见”的渊源等,拉长了井冈山扶贫场面的景深。显然,作者对红色传统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也使这部作品所展示的意境比其他同类作品更加高远。

  曾处于贫困线下的井冈山普通民众,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群像,他们的朴实、耐劳、感恩,给读者留下较深印象。作者对他们的描写形象而富有动感,如写神山村人,“他们的脸曾经也像失去水分的梯田,板结,甚至有些龟裂”。他们种着仅能糊口的水稻,想赚点儿零花钱,就得到山上砍些毛竹做成筷子,沿着羊肠小道挑到十几公里外的街市去卖,卖不掉的只好往回挑,那时他们是“笑不起来”的。今天,神山村人笑容灿烂,村中特地矗立起一面“笑脸墙”,墙上贴满了摄影师抓拍下的村民们神态各异的笑脸。这样的往事,在书中大量浮现,真实记录了老区人民的命运变迁。

  自然,扶贫大军的作为更在作品中得到细致书写。他们在井冈山集结,像当年红军面临湘赣两省“会剿”时一样庄严誓师,之后拼搏实干、辛劳付出、流血流汗,最终夺取产业扶贫、安居扶贫、保障扶贫“三大战役”的告捷。由于作者采访深入,驻村干部们的形象得到真实细腻的刻画,个性不一。写得最出色的是寨下村的曾润洲,他看上去是个“大老粗”,也没有深厚背景,很难服众,乃至于召开村“两委”班子见面会时“两委”们纷纷拒绝到场。他借鉴当年毛泽东率领红军在井冈山艰难立足的经历,沉着应对。经过调研后,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在会上带头吟唱老歌《党啊,亲爱的妈妈》,党员们受到感染,随之一起哼唱。不少村民也加入进来,那一夜村里响彻了歌声。此后,人心被凝聚,在曾润洲的带领下,寨下村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情节,不是发生于现实,很难想象。书中另一位第一书记段欢欢的经历也与众不同,他曾受到纪委的通报批评,缘由是督察组到坝上村检查时,发现很多贫困户不认识他。作品以此为起点,写出了一个下派干部由思想准备不足到知耻而后勇,更严格要求自己,获得村民们一致拥护的过程,故事曲折而别具一格。井冈山扶贫工作中涌现的大量范例,以及大量优秀干部,都在该书中得到具体生动的写照。可以看出,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可以在反映新时代新面貌中发挥出独特作用。

  在写作时,凌翼不停地奔走和对话,让自己“像一只陀螺一样转动”,有一次在与贫困户交谈中,竟由于太疲倦而倒在桌上睡去。这位作者是令人尊敬的,他所作出的贡献、付出的热情也是值得人们记住的。

  (作者:胡平,系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