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英雄原型与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

    发表时间:2019-05-28 16:31 内容来源:大河网

    英雄原型与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

    ——以典型人物报道为例

      中国故事的叙事之“道”,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密码,如神话意象与原型叙事,尤其是我国的典型人物报道,以神话思维建构了中国当代的英雄和神话,形成象征性的精神力量,使受众获得心理归属感和坚定的信仰。基于英雄原型的示范价值和神话叙事的文化魅力,中国故事的话语创新应在体现本土化和亲和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兼收并蓄,注重文化性格和时代形象的有机融合,运用民族神话和原型故事塑造当代英雄,构建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具的话语体系和故事格局,建立现代化的新闻叙事学体系。

      一、神话构建:新闻话语与英雄原型

      表面上,神话和新闻话语相去甚远,但新闻报道的事实具有倾向性和思想性,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构建“新闻神话”。曾庆香认为,新闻话语与神话“都是对各种各样的原初事实、对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尽可能的自然化的诠释”。因此,神话与新闻具有同一性,神话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意义。如同很多人相信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的存在,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一样,神话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社会和自然的解释。天然的社会性使所有神话具有一种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即通过对世界解释说明从而解决问题和矛盾,神话由此成为深深扎根于人们意识中的思维方式。

      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源头,古老的神话深刻地反映了人类早期的生活、思想、信仰与期望。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蕴含了后代文学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因此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文学起源于神话,正是这一原理才赋予文学以千百年来虽经意识形态一切变化,仍具有其传播的力量”。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使人们能够发现叙事作品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从而获得其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

      二、典型报道:英雄原型的沉淀与复现

      神话的结构反映着人类心灵的结构,其基本主题或故事情节虽有变化,但其结构是全球性的、永恒不变的,如英雄原型。“灾难”“救世”“英雄”是中西方神话共同的、重要的母题。卡莱尔指出:“只要人存在,英雄崇拜就会永远存在。”英雄崇拜从而成为人类永远的情结,人们崇拜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生命意志,崇拜英雄的牺牲精神和伟大人格,借助英雄崇拜寄托理想信仰、发掘自身能量、培育英雄品格,希冀自己拥有英雄的崇高品行并获得在现实中战胜困难的力量与勇气。当然,由于文化源流的差异,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民风民情的沉淀过程中,中华文化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神话形象和英雄原型。这些沉淀的“原型”在本民族的叙事历史中被不断复现,从而深刻地影响到后人的创作和思维。不仅仅是小说、传奇、诗歌、书画等艺术作品,非虚构叙事包括新闻报道中同样沉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和“英雄原型”,令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具有了更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本土色彩。

      中国的神话体系中,每一个“灾难”的主题神话中都会有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英雄神话原型,早已沉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中,形成了意象叙事、原型叙事的独特品格,深刻影响了中国故事的叙事逻辑和人物塑造。尤其在媒介化社会,大众媒介成为建构典型人物的主要通道,典型报道中的英雄原型总会在复现的瞬间唤起人们的文化共情,呈现出浓郁的民族品格和本土色彩。时代符号般的典型人物体现着精神的超越性和价值的文化性,典型人物的形象和内涵在民族神话话语背景下的建构,成为中国故事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众多典型人物在某些方面被赋予了神的特性,他们品行高洁、忠诚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坚定执著,体现了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度,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就植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道德积淀和传统文化的实践沃土。

      神话中的英雄原型沉淀于民族文化之中,不仅成为人们心中的信念或精神象征,又再次成为当代新闻神话塑造英雄形象的示范文本,民族神话中古老的“原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复现、叠加、强化,形成中国英雄精神品格的文化源流和清晰脉络。数量可观的典型报道为公众构建了一个宏伟的当代英雄图谱:焦裕禄、杨善洲、沈浩等重量级的民族精英和精神领袖具有高洁的品行,他们对党和人民充满大爱、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伟岸的生命铸就了当代神话,正是神话英雄原型和传统英雄观的现代呈现,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传承的时代特征。而草根英雄、凡人善举同样能凝聚民族风尚和道德力量,2019年4月8日,中国首位女空降兵、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86岁的驻鄂部队离休干部马旭,完成了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捐赠给家乡的心愿,以坚决果敢的担当再次绽放了英雄的光彩。英雄群像更加突出地呈现出集体主义的特点:“4月2日17时许,原本70余人的武警凉山州森林支队西昌大队驻地空荡荡的。27名消防队员从这里奔赴火场,再也没有回来……”这正是当代中国英雄群像的生动书写。这些“时代先锋”“最美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故事的感人力量,高度契合了中国神话的精神本质和英雄原型的内涵,构建了当代英雄的神话话语体系和典型报道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中国故事:当代神话话语体系的创新

      虽然,我国的典型报道成功构建了“长廊般”的经典英雄形象,但报道的程式化、脸谱化、概念化现象依然存在,“帽子加例子”“重宏观轻个体”“有思想无故事”等问题令中国故事的讲述在大众传播包括国际传播中受限和标出。中国故事的讲述和当代英雄形象的塑造,还需激活“刻板印象”,提升传播效果,应以开放视野和包容心态构建更为现代的价值体系、叙事场景和文化支撑,令本土文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成为重要而和谐的元素。

      1.创新典型报道价值体系

      后现代主义的“去精英中心”和新媒体传播倒逼媒介神话和价值体系的创新与重构。当代英雄的人格楷模应更具包容性,政治型、忠诚型、精英型、知识型、服务型、经济型等将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中国故事与英雄人物的内涵与边界;宏大叙事中“高大全”的精英人物、神话形象与个人化微观叙事中的人性化英雄并存,将使中国故事获得更加深厚的人文基础和人性力量,实现新闻人性和本质的回归;英雄的精神类型应该更加多元化,对英雄的评价更加包容和开放,充满人性关怀和“中国温度”;以人为本、不贴标签,不在英雄形象上附加过多的意义,将会使新闻报道更加自觉趋向专业化和公共性。

      2.创建“高情感场景”塑造当代英雄

      李希光指出:“高情感故事是指那些能激发人极度情绪化反映的故事或人物”,因为新闻故事通过人的故事使信息得以传递,故事场景的“高情感”性可以让读者不自觉地“沉浸”于英雄人物的事迹和命运,能使故事的讲述更具感染力、英雄形象的塑造更加深入人心。中国故事“中国场景”的还原与呈现,将使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加鲜活动人。当然,“高情感场景”不是低情感的事实堆砌,而是有温度的故事、人物、对话、细节、冲突等建立起来的话语体系,情感性、戏剧性元素的融入使新闻故事能够获得神话话语的叙事空间,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化、生活化、真实化,迅速唤起人们的英雄崇拜和精神信仰。场景式故事还特别注重以具有仪式感、典型化的场景为切入点,抓取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呈现出“极致的画面、极致的故事、极致的情感”。

      3.英雄形象与新闻神话的文化建构

      基于新闻话语的神话性,中国故事的讲述和当代英雄的塑造一方面要体现新生态环境下中国社会的现代价值观,另一方面仍需以本民族的神话品格和英雄原型为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石。尤其是当现代媒介神话的叙事对象面临由人到物的转向时,消费社会的拜物主义将可能成为当代社会的巨大神话,这对当代社会道德信仰的建立和古典神话精神的传承可能形成不小的冲击。中国故事的讲述,更应创新性地继承、融合中国古典神话的英雄原型和精神气质,注重对当代英雄形象与新闻神话的文化建构,从而获得持久的话语价值,真正建构起现代性与古典性、包容性与民族性、多元性与本土性兼容的新闻神话话语体系。

      [本文为201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故事的‘中国式讲述’”(项目编号:2017BXW01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陈燕侠单位为中原工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