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发表时间:2019-05-31 09:23 内容来源:大河网

      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支撑。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提升粮食产业核心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应突出抓好粮食核心区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一是保持耕种面积。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确保全省耕地面积持续稳定。二是改善农田耕作条件。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提升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等建设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统筹协调农业各类资源,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种业。加强科研机构、设备制造企业联合攻关,积极发展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大力推进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四是延伸粮食产业链。大力实施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引导产业关联度较强的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以加工为核心向技术研发、电子商务、农业休闲等功能延伸,提高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能力,实现农业产业链由低端到高端的转化。五是采取保护性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探索建立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农业机械化以及种粮大户等补贴制度,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等补贴,稳定提升种粮比较收益。健全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保障水平,调动和提升粮食生产积极性。

      突出特色优势,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培育打造融合发展先导区,有利于促进资源要素的集中集聚,增强融合发展的协同优势,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一是要着力培育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家庭农场,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全面提升壮大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激发多种主体生机活力。二是要着力抓好多种业态。实施“农业+”战略,深化农业与制造、旅游、科研、电商、创意、康养等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整合重构,提升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三是要加大要素投入。加快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将产业发展由依靠单要素发展转变到依靠资金、技术、管理、企业家等多要素协同发力上来。健全完善政策配套、渠道顺畅、保证有力的资本下乡机制,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多渠道资金保障。四是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劳务+社保”“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将企业与农民简单的产品购销、劳务雇佣、土地流转转变为更为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农户有限分担,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五是要形式多样。目前,各地在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初步形成了农业内部循环型、产业链延伸型、技术渗透型、功能拓展型等多种模式,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近年来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但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主要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要破解这些问题,就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一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面普及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节约植保机械和精准施药技术,推行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料安全推广使用。二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小麦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提升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五料化”利用水平。整县推进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动沼渣沼液加工转变为有机肥,促进种养资源无害化循环利用。三是推进种养结合农业循环发展。加强稻鱼、稻蟹等稻渔共生综合种养主导模式的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大中型畜禽养殖、农作物种植、农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推广“牧—发酵—粮(林)”“牧—沼—菜”“牧—沼—果(茶)”“牧—能源—菜”“牛羊—食用菌”等农牧循环模式。

      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培育田园综合体等高端新形态

      田园综合体是“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中国乡村现代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及乡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我省作为全国18个试点省份之一,各地已经在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作了不少探索,但仍存在层次不高、内涵缺乏、功能雷同、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与田园综合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突出建设特色。规范提升硬件设施、管理服务、住宿餐饮等建设标准,既要避免千园一面、千村一面,又要支持各地创新实践。二是拓展业态内容。突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以农业生产功能为基础,以农业体验功能为重点,做足现代农业接二连三的文章,把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和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三是丰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不同乡村文化内涵,将蕴藏于田园综合体中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乡规民约、家风家训、民俗习惯等整理出来,让人们切身体验传统农业的苦乐,感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厚重和礼仪,以文化陶冶性情,实现教育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四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健全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多方参与的田园综合体建设投入体系。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投资基金、担保基金等多种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

      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我省提出加快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整合农业数字资源,打通“数字孤岛”,叫响河南数字农业、数字产业品牌。一是抓农业生产过程数字化应用。依托粮食生产大县和“三区三园”等载体,积极推广遥感监测、智能识别、自动控制、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加快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广泛应用,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二是抓农产品流通领域数字化应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的信息化改造,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鼓励发展定制配送、直供直销、微信营销等新模式。运用智能终端、遥感等装备和手段,构建实时、动态的全产业链数据采集体系和数据仓库。三是抓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数字化应用。加快建设省级耕地基本信息数据资源、农产品市场交易数据资源、农业投入品数据资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基础信息数据资源等数据库平台,归集整理农业全产链信息。建立健全重点农产品监测预警体系和重要信息发布机制,提供农业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市场预警、政策评估、资源管理、舆情分析等服务业。 (作者许贵舫系河南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