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座谈会
聚焦省十次党代会
我们爱学习

    让思政课通向学生心海

    发表时间:2019-07-15 08:17 内容来源:大河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讲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理直气壮讲好思政课,是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的光荣职责。

        将“教”和“学”有机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说服力是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马克思曾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群众所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思政课堂被学生所了解的途径就是将政治蕴于学术,结论成于学理,这是思政课通向学生心海的关键。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过程。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生关注的问题,找到学生的困惑点、兴趣点,把思政课的理论高度和学生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所讲和学生的所想衔接起来,增强与学生的共鸣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彻,怎么让学生信呢?”集正信、修道、立行于一身,融历史、现实、未来为一体,是思政课的独特之处。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演化成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思想闪电”过程,让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精神世界建构的过程。

        将“道理”通过生动事例表达出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实践,现实性是理论的另一个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可以说,正是因为与中国国情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思政课要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让产生并成长于中国大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被一批批青年学生认知、理解并接受。

        时代在变迁,生长于不同时代的青年人的认知特点、兴趣所在、语言氛围、心理偏好都不同。上好思政课,就要针对当下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想学生所问、解学生所惑、用学生所喜、得学生所赞。思政课要将“道理”通过历史上、国际上、现实中的生动事例表达出来,增加亲和力和针对性,做到深刻和有趣并存。思政课也是传递真善美、树立仁义礼智信的“进德”课程,要通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实际,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为人处世方式。

        不仅要“信马”还要“研马”

        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科学‘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前瞻性是理论的第三个特征。要通过理论认识规律、反映规律,并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具有百炼成钢的真理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在当代中国的最好传承,也是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正确阐释。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育花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育人不可违背教育规律。思政课堂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既要遵循理论传播规律,也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堂不仅要“信马”,还要“研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研究状态。同时,要加强思政课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相互配合,课程之间相互贯通,强化课程交流。

        世界发展之势、中国发展之势日日新、又日新。教育学生于日新月异之势中识得规律、辨清方向,将规律展现于千变万化之势中,既是素养之必需,也是能力之必须;帮助学生在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明白人生该在哪儿用力、该如何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既有实干之力、又有远见之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时代赋予思政课及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作者张会萍 张丽青 关颖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