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治理全面发力 助力中原人民美好生活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19-07-29 09:12

  新时代社会治理全面发力 助力中原人民美好生活

  ——河南社会治理状况调查分析与前瞻

  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上讲到,进入新时代,我们肩负着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河南的历史重任,必须奋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由小康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转变,让全省人民过上更高品质生活。基于这一目标,《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重点分析了我省在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互联网+社会治理,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等议题。《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是由郑州大学社会治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连续六年发布的年度河南社会治理蓝皮书,该报告面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社会治理热点透视、形势分析和发展展望,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有影响力的社会服务品牌。现将《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择其要点刊出,为我省进一步搞好社会治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河南省社会治理形势分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状况显著改善,城市居民获得感指数持续提升

  从我省基本公共服务预算、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及区域差异、居民公共服务满意度几个方面来分析河南省民生改善状况。

  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显著增长。总体来看,河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总支出2017年较2015年增长了10.22%。从绝对量上来看,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教育、医疗卫生的公共预算均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河南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地域差异明显,最高和最低的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相差2.59倍。从各地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水平来看,济源、三门峡、开封、郑州、许昌位居前列。

  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减小,但依然显著。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均稳步上涨,但是,城乡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依然显著。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值为29558元,农村家庭人均总收入均值为15630元。2017年城市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1.89倍,与2013年的2.64倍相比,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差距依然显著。

  基本公共服务居民总体满意度不断上升。从2014到2018年度中心调查数据来看,我省居民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和公共交通服务的满意度都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其中,对教育和交通服务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对养老和就业服务评价较低。2018年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得分为70.46分,处于“一般”水平,表明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期望与实际享受的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济源和许昌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一直居于全省前列,焦作市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近三年提升较快。

  河南省城市居民获得感指数持续提升,但仍处于中等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安全感、尊严感以及满足感三个维度测量居民获得感,2018年获得感指数较2017年66.5分有所上升,得分为67.9分,但仍处于“一般”水平。其中居民安全感指数最高,满足感指数次之,尊严感指数最低。群体比较发现,45岁以上群体获得感相对较高,30岁以下群体尊严感最低。从经济安全、生活满意度、司法公正、社会参与、幸福感等三级指标对比来看,居民对参与本地公共事务的满意度最低。

  近几年来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有所提升并趋于平稳。2018年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感指数为78.41分,远高于2015年的72.63分,居民幸福感有所提升并处于比较幸福状态。分析发现,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工作和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状况对居民幸福感影响最大。

  (二)社会治安形势稳中向好,城市社会治安状况满意度好中有升

  河南省近来多措并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17年河南省公安机关立案的刑事案件较2016年降低了14.49%;万人刑事案件率比2016年降低了14.72%。

  火灾发生量、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不断减小。2017年河南省火灾发生数相对于2015年下降了34.71%;死亡人数相对于2015年下降了61.54%;经济损失下降了45.97%。

  交通事故十万人发生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六省最低。2017年河南省共发生交通事故6361起,死亡人数2076人。十万人交通事故发生率为6.65起、十万人交通事故死亡率为2.17人,显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年来河南省城市社会治安居民满意度持续提高。河南省城市2018年度社会治安评价为“比较高”,与2016、2017年相比,全省社会治安满意度从“一般”上升为“较高”,表明河南省城市总体社会治安状况好中有升。

  (三)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宜居度稳步提升、整体向好

  河南省城市整体宜居情况较好。河南省城市居民整体生活在比较宜居的环境中。从政治文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生活便宜和城市喜爱六个维度评价得出,全省宜居指数的平均分为75.73分,属于较好水平,较去年有所提高。分地市来看,焦作、济源、洛阳的宜居度得分位列前三名,此外,漯河、许昌、鹤壁、开封、三门峡的宜居指数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政治文明、社会建设连续三年得分较低,居民参与、利益诉求表达、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等指标相对靠后。从具体指标对比来看,政府信任、政务公开、权益维护、居民参与四项得分较低,需持续加强。在社会建设维度包含的二级指标中,社区服务和民间志愿活动得分较低,说明基层治理状况有较大改进空间,在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应予以重视。

  生态环境满意度与城市喜爱度紧密相关。我省2017年城市绿化覆盖总面积较2016年增加了6405公顷;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增加了4573公顷,我省18地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级别总体为轻污染,这些数据表明我省18地市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居民对所在城市的喜爱度与城市生态环境满意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要从绿化、空气质量以及其他环境要素水文、地形、气候等综合整治,全面改善城市自然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度。

  (四)互联网+政府治理持续改进,公众参与满意度基本良好

  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总体水平不高,许昌、郑州、安阳排名靠前。本次评价结果表明:18个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实际平均得分为68.69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许昌、郑州、安阳、济源和濮阳排名靠前。

  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网站安全防护度提升较快。四年来持续观测我省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发现,各地市网站安全防护度提升较快,从中等风险级别改善为较强安全水平,网站设计友好度持续优化,33%的政府网站做了全面改版升级,网站中存在的“僵尸”“睡眠”现象得到了切实消除。信息公开数量保持了年均27%的增速,但信息公开质量和利用率较低。政府回应性增强,83%的政府门户网站开发关联了本地的政务微信、政务微博、官方APP,但仍有3个市没有开发。

  公众参与满意度基本良好。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都专门开设了带有公众参与性质的栏目,61%的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了快速分享功能,但是不包括许昌市、鹤壁市、濮阳市、漯河市、平顶山市、洛阳市、商丘市。22%的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设了政务论坛,公众参与度较好,如洛阳市的“连线政府”、焦作市的“政府在线”、郑州市的“心通桥”、安阳市的“连线政府”等。在公众参与满意度上,18个省辖市的平均分值为12.10分(满分为20分),仅有39%的省辖市政府门户网站在平均值以下,整体表现良好。

  (五)乡村振兴持续发力,不断夯实治理有效的根基

  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创新。全省以提升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战斗堡垒作用为重点,通过基层党建创新夯实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制定出台了《落实抓乡促村强化党建责任八条措施》,夯实农村基层党建责任。围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等,各地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加强制度建设。开展了党员亮身份、党旗飘起来、党徽闪起来、党员承诺等活动,有效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持续开展乡村法治、德治、自治建设。一是村民自治逐步深化。全省各地按照“三有三带”标准、“十不宜”清单以及“负面清单”,完善民主选举制度。拓展村级重大事务“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全省有98%以上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及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寓自治于制度与法治建设中。二是多元探索乡村德治建设。出台《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协会建设,全省共有28189个行政村建立“一约四会”。

  (六)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整体水平持续改善

  基于对18地市近400家企业的调查,从基础完善度、政府服务便利度、税费合理度、政策支持度、融资便利度、法务执行度和政府清廉度这七个维度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企业营商环境评估发现,我省整体的营商环境指数平均得分为62.57分,处于中等水平,仍有很大提升和改善的空间。从分项指标来看,基础设施完善度得分最高,指标评级为“比较高”,说明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企业的认可。融资便利性、政府服务、政策支持指数居中,评级为“一般”,表明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税费负担、政府清廉指数最低,评级为“比较低”,说明行政环境、税费环境企业最不满意。

  (七)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后,我省创新能力均有提升,郑洛新持续领跑全省创新能力

  基于2018年和2013年河南省、地市统计年鉴,对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之前与实施五年之后的我省及地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发现,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后,我省各级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大,创新能力得分从2013年的76.1分上升为2018年的77.5分;从地市比较来看,2018年度15市创新能力均有提升,其中郑洛新持续领跑全省创新能力。在知识创新能力方面,鹤壁提升最大;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郑州技术创新能力远超其他各市,不少地市该项得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在创新管理能力方面,18地市政府支持力度皆有明显提升。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社会治理状况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存在差距

  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总体来看,由于人口众多,河南省的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排名靠后,其中居民对养老和就业服务满意度评价较低。从区域比较来看,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区域差异显著,人均公共服务水平最高的地市与最低的地市的差距是2.59倍。

  居民尊严感有待重视和提高。居民的获得感是看得见的物质层面满足与看不见的精神层面追求的统一,调查表明,居民尊严感指数最低,我省居民的社会参与得分最低,社会公平满意度仍处于中低水平。从居民的安全保障、体面与尊严以及幸福感三个层次来看,居民对与尊严感有关的指标如社会参与、司法公正以及社会公平等指标最不满意。

  居民安全感有待进一步夯实基础。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评价不高,仅有不足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食品安全状况良好。尽管生态环境满意度指数上升,但仍处于“一般”水平,仅有51.9%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生态环境良好。生产安全有待改善,2017年与前两年的数据对比可以发现,河南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虽然发生伤亡事故总数从2015年的1438起减少到2017年的1324起,减少了7.93%,但伤亡事故造成死亡总人数从2015年的753人增加到2017年的891人,增加了18.33%。

  (二)基层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才和资金依然是乡村治理的短板。人力、物力、财力是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中心开展的2019年春河南省乡镇政府治理改革调查表明,93%的乡镇干部认为本乡镇没有乡贤能人或者很少,63.1%的乡镇干部认为“人才不足”是制约乡镇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才资源缺乏。在乡镇政府开展工作的主要困难因素调查中,83.4%的乡镇干部认为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在影响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因素调查中,70.1%乡镇干部认为“工资收入低”是影响其工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资金、干部、人才问题都指向了政府的基础能力,夯实基层政府治理基础迫在眉睫。

  城乡社区基础能力薄弱。一是城乡社区建设多元投入机制不完善,社区治理资源不足,社区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社会性资金投入不足。二是城乡村(居)委会干部队伍配备不足。以城市社区为例,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的法定组织人员为5至9人,根据调查,26%的社区专职人员数量在5人以下,没有达到法定人员数量。从城市社区访谈调查来看,普遍反映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人员较少,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目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队伍无法适应现在居委会承担的职责。

  (三)社会治理多元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

  基层政府和村(居)委会依然是主导。乡镇政府治理改革调查表明,超过74%的乡镇干部认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发挥的作用“比较大”,远远高于民间组织13.8%,乡贤能人27.5%,普通村民25.8%等。2018年春城市社区治理调查表明,七成以上的社区认为提供社区服务的主体是“社区居委会”,其次是“基层政府”,占比为51.8%,仅有两成的社区认为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是重要主体,仅有7.7%的社区认为居民参与了社区治理。53.9%的社区干部认为“动员居民参与”是居民自治建设中最需要加强的难题和关键。

  社会组织参与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根据当前我省的发展实际来看,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速度迅猛,自2013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1.69%,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8.02%)。然而总体来看,我省社会组织普遍存在数量和能力的不足、参与渠道和空间不足、资金支持缺乏、创新动力缺乏等问题。中心2018年春城市社区治理调查表明,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和规范化不足,23.6%的社区没有社会组织,有一半以上的社区社会组织在5个以下,其中,这些社会组织中34.8%没有登记备案。“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的数量不足”和“社会组织的服务质量无法保证”是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最重要的障碍性因素。

  社会工作机构与服务相对滞后。中心2018年开展的社工人员调查表明,近四成社区没有社工专职人员,持证社会工作者不足半数,52.9%的被调查社工从事社会工作时间在1年以下,31.4%的社工工作经历在1-3年;有71%的社工人员对职业前景不乐观,有转行的意愿。表明社工服务类组织和专职社工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

  (四)互联网+社会治理仍处于起步阶段

  政府网站信息公开透明度质量欠佳。18个省辖市的信息公开透明度平均得分为13.20分(满分20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22%的政府网站没有按期公开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39%的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内容敷衍。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政府信息公开重点领域共涉及十大项二十七小项,38%的政府网站没有达标,需要加强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工作。在站内搜索功能运用上,所有政府网站都不能提供便捷的数据查询和下载功能,信息搜索的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能适应下一步数据开放的趋势。

  在线服务有待加强。网络调查表明,在线服务实现度得分为10.51分(满分20分),和“网站设计友好度”“信息公开透明度”“网站安全防护度”等相比得分最低。虽然在线服务实现度从零起步,整体推进速度较快,但有5个市仍没有实际提供在线办事服务,39%的政府门户网站没有开设或不能正常使用“阳光信访”,说明与公众期望仍有很大差距。在线服务已经“开花结果”,但还需“深耕细作”。

  对策建议

  (一)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新格局

  一是“夯实党建强根基”。以“党建促发展”,宜从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培强基层党支部书记、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建品牌创建等方面着力,推动党建融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动员整合作用。二是以“党建带群建”。创新党群组织的建设模式,把基层群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党建服务资源不断延伸到最基层,深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三是以“党建带共建”。搭建以基层政府党委(工委)为领导核心,村(居)委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居民等积极参与和有序运转的党组织网络,动员城乡居民、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优化整合各类党建资源、行政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等。四是探索县(区)建立职能部门、街道、社区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组成的联席会议机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机制。与此同时,探索建立民众协商参与的平台和机制,推动形成共建共治治理格局。

  (二)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提高居民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一是大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收入、住房、生态、教育等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民生保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让居民过上高质量的生活。二是形成完善的就业服务和保障体系。以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为契机,继续坚持就业优先的导向,多层次多渠道促进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同时进一步探索完善收入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收入与缩小收入差距并行,使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三是促进居民参与和社会公平,提升居民尊严感。要加强制度供给保障居民参与,从村(居)民社区参与制度、社区协商制度等着力,加强居民参与、制度建设。同时拓宽民众参与渠道,要通过互联网平台等新的参与平台建设,推动居民参与。要让群众在社会参与中更体面更有尊严。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深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一是注重培育和支持各类组织发展与参与。要在政策辅导、注册和办公场所协助、项目运作、人才培训等方面出台相关制度,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民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鼓励发展各类公益志愿类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大力培育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基层枢纽型社会组织,发挥枢纽型组织的社会组织孵化、协商议事平台构建、服务资源动员和整合的功能。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增强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和服务属性,提高社会组织专业人才的实务能力。另一方面,提升社会组织的资源动员能力,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相关政策,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资源链接能力。三是培育具有公益事业心的社会组织创始人和带头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和相关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在公益事业领域里创业,培育一支“社会企业家”队伍。四是推动社工机构发育和能力建设。完善社工机构认定、准入、发展及信用评级等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兴办各类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实行岗位社工及专业社工分类管理,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

  (四)提升基层基础能力,夯实社会治理根基

  一是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要推进基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扩权改革,强化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支撑,建设权能匹配的基层政府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基层干部岗位聘用、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良性机制,调动乡镇(街道)干部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加强社区基础能力建设。第一,要强化社区资源行政保障,将社区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以财政性资金为主体、以社会性资金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机制,为社区治理提供资金保障。第二,加强村(居)委会干部队伍建设,设立职务等级工资制和年度晋级制,完善激励保障制度,调动村(居)委会干部积极性。第三,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动员和输入机制。进一步规范化、长期化选调生制度、第一书记制度、干部基层挂职制度、大学生村官制度等,通过行政机制引入人才资源。建立乡土人才返乡创业、社会参与机制,吸引新乡贤参与基层治理。

  (五)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创新政务服务与居民参与

  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一是增强集约化的在线服务能力,再造政府业务流程,打破政府部门内部传统的职责分工与层级界限,打造地方政务O2O服务新模式,实现政务在线服务动态化、并联化、部门集成化及电子化。二是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传播沟通和参与平台作用。重视微博、微信及APP等“两微一端”的作用,研判网民咨询主题、关注度等,实行动态更新,强化政府互联网+回应的有效性和主动性,调动公众参与。三是要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完善服务数据中心,促进基层政府、社区在各项业务之间的基础数据共享和动态管理。通过基层政府网站、社区网站、微信群、公众号、QQ群等不同形式的信息化平台,在政府与居民的沟通、居民与居民的沟通、居民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基层社会治理提能增效的作用。

  课题组组长:郑永扣

  副组长:郑志龙 刘学民 高卫星 樊红敏

  执 笔:樊红敏 孙远太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