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爱的浑厚交响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9-07-31 08:32

  有着45年军龄的老海军黄传会,近40年的文学航线大致有两条。一是致力于反贫困题材的报告文学书写,采写过《希望工程》《中国山村教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等作品。二是不忘初心和本分的“海军作家”写作,推出了《中国海军三部曲》《中国海军:1949—1955》《潜航——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追踪》等。这些作品的题材或关涉“让人们最感焦虑和痛苦”的问题,或“包含着时代重大”的主题。作者实录和存活了独具价值的报告对象,而这些作品最终也建立起一个作家坚实卓然无可忽视的文坛形象。

  《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叙写的基本内容,题目已经告示了读者。撤侨题材,已经有影视作品和其他报告文学作品加以表现。但黄传会的新作依然别具价值。这部作品首次以非虚构的方式,将中国海军与撤侨关联了起来,真实具体感人地展示了大国力量、大国担当和大国情怀,同时通过对作品主情节线的有机穿插,再现了人民海军威武自强的光辉形象。作者在扉页上赫然标注:“此书谨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既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海军深挚的初心情怀,也正好给出了此作非比同类其他创作的意义。

  该作品以复线落实“大国行动”的叙事。从首章“来自索科特拉岛的呼救”,到“临危受命”及至“回家”共七章,章节标题明示了《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撤侨救援的写作主线,主线清晰而曲折,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另一条副线则是对内蕴其间的人民海军成长史的摄取。由“黄水”海军到“绿水”海军,再到“蓝水”海军,“我们的爱是蓝色”“亚丁湾,我们来了”“真是海军来接我们”,这一副线正是作品主线叙事展开的逻辑基线。“微山湖”舰舷挂着的红底白字大标语“祖国派军舰接亲人们回家!”就是新中国发展史、人民海军建设史的特写和剪影。没有祖国的繁荣,没有海军的强大,也就没有也门撤侨的可能。诚如外交官所言,“经历了大大小小十几次我国在海外公民撤离行动,这次也门撤侨是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也是最扬眉吐气的一次”。这是一个非常事件,同时它也成为特殊的视窗,检验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彰显了人民海军是一支使命必达的坚定力量。题材题旨的重大重要,主线副线的交织相应,达成了也门撤侨这一行动中大国的形象及其价值。

  在作者黄传会看来,2015年春中国海军也门撤侨,是“展现沉着理性和人间温情的历史事件”。这样的感觉和判断,大致上确定了《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的叙事路向和基调。这里的“沉着理性和人间温情”,既是作品报告对象的客观存在,也是报告文学创作的一种基本风格,只是在这部新作中体现得更为鲜明。黄传会的报告文学,虽为宏大叙事,但并不虚张声势、高悬飞翔,而是一种紧贴对象、深入内核的纯朴写作,因而显得更为踏实真切信然可感。“人间温情”在这里并不是个体生命中的小情绪,而是有关祖国大爱、家国情怀乃至人道博爱。作者特别设置“生活性叙事”,由此铺展“行动”中普通人与祖国之间休戚与共的故事叙说,即通过寻常百姓的命运遭际,表现作品的宏大主题。或有言,“当个体的记忆,以喃喃自语的方式出现,一般是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那部分”。黄传会在这部作品中,注重的却是重拾“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那部分”。“我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一位叫阿美的姑娘。也门撤侨前一周,她与闺蜜布蓝万里迢迢前往也门的索科特拉岛旅游。讵料,战争突然爆发,她们惊慌失措。”“没有想到,两天内,三位大使给她们来电话,询问情况,安抚情绪”,更让她们没有想到的是,三天后中国海军“紧急驰援,接她们和岛上的7名中国医疗队员回国”。作品第一章“来自索科特拉岛的呼救”和第七章“回家”,正以她们为故事的主人公。其中的故事不是电影式的虚构,而是实际的存在,但又具有非常态的故事性、传奇性。而正是在普通公民这样的生活故事中,盈满了真真切切的祖国大爱。“国家”“公民”这两个原来似乎只是政治化的词语,在亲历了事件的主人公这里,“听起来却感到特别的亲切,离自己很近很近”。这样的书写,对象曾有的新闻性已经退去,而深蕴在其中的有意有情的真实故事,经过作者的深入采访和智慧选择得以复现。报告文学的叙事魅力正在这里生成。

  报告文学是行走者的文体。黄传会也坚持认为,“没有采访的写作,不能称之为报告文学”。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海军作家,身体力行,年近七旬,重新踏上“现代化军舰的甲板,再当一回水兵”。“那潮湿而又略带咸腥味儿的海风,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那一张张充满青春朝气的脸庞,忽然间,变得特别熟悉起来。”正是有了与水兵打成一片的沉入式采访,才有了这样富有对象质感的成功写作。黄传会的新作《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恰是一部真实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倾情讴歌祖国强大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人民海军也门撤侨的大国行动立传,抒发内蕴其中的祖国和人民深情厚爱的交响。

  (作者:丁晓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常熟理工学院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