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大创新与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11-08 08:4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重大创新,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上,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把分配制度及分配方式、经济运行体制等包括在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中。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一个“统一”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两个“毫不动摇”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起表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中的所有制及其关系、分配制度及其关系、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反映了生产资料归属关系,是具有本质性、决定性的作用,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决定了分配关系及其分配方式,也深刻影响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反映了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方式,受所有制关系及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又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方式的变革有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社会的交换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受所有制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交易制度影响,对所有制关系及其实现方式有重要的作用,三者内在统一,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这一重大创新,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成熟与定型,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

  坚持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安排。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健全完善二者共同发展的政策制度,完善各种所有经济发展的法治环境、加强产权保障,着力构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法律机制,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营商环境。从法律制度安排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国家加强包括产权界定、合同与法律的执行、公平裁判、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各类产权得到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并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优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安排。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确立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分配关系的本质规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强调完善由要素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发挥好第二次分配的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从初次分配的角度看,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逐步转向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制度,不仅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私有财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有利于激发各种要素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鼓励勤劳致富,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社会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由政府按照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来进行分配。中等收入群体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坚力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是防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积极安排有效制度,如通过改善营商环境,鼓励创业和企业创新,带动就业,增加劳动收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提高居民获取高收入的能力,积极拓宽城镇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渠道,比如利息、股息、红利、租金、土地流转收益等,促使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渐增加,收入分布结构逐渐向“橄榄型”转变。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间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升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明晰了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对市场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解,不仅局限于市场是运用价格实现资源配置,更重要的是供求背后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而有效的激励约束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实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前提是约束政府的任意干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促使政府与市场之间资源配置的权责界限更加清晰,政府遵循“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现代法治政府行为准则,完善法制。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是实现权责法定、全面履责。所谓权责法定就是要求用法律法规调整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做到政府职权法授、程序法定、行为法限、责任法究,全面履责要求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资源配置回归市场,政府调节归位、规制到位。政府通过法律保护产权、实施合同,维持市场秩序,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界定政府与市场的权责边界、明确各自功能,政府依据程序,做到宏观调控的有度、有序、有效,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作者何立胜 管仁勤分别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主任、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副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