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源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19-11-13 08:35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源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使其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植根于祖国大地。

  中国大地上的社会土壤、具体实际和自身实践是任何立于其上的东西获得生命力的根本保证。正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创造,而实践则是具有革命性的创造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面对时代课题通过自己实践而探索、建立和完善起来的。

  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成为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洋务运动失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都试图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在中国人民伟大实践中探索和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

  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上,我党探索和积累了丰富的制度建设经验,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制度探索到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建设,其“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和“三三制”政权组织形式,在革命根据地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并开始根植于中国大地。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大,这些制度不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坚持以我为主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经验,最后发展成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政协会议,这些制度探索和建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也为新中国建立后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探索和建设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撰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国体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文章中,毛泽东阐述了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认为它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属性,又符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国家制度。根据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经验,建立了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体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结合中国民族构成和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和民族和谐关系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并有利于各民族党派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长期积累的处理与民主党派关系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为其生命力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泉,使得其在之后的发展中经受住了巨大的历史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建立、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以及各方面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有机构成的制度体系和与之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全方位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于中国大地扎根更深,使其有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有力保证。

  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根基之中。

  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治上层建筑,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同时也受到其上层建筑中观念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观念上层建筑很大程度上是从之前社会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传承而来,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前后继承性。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既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也要扎根于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中。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它不仅体现于精神文化之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制度设计直接受到其传统文化的影响、制约,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精神标识,也是推进其不断发展的稳定力量和持久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传统文化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活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探索、建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扎根于中华文化这一根基的过程,也是不断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获取力量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深厚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邦本”“得民心者的天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制度,就与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相连相通。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重和合”“和为贵”“和而不同”“有事好商量”的文化理念和处世方式,我们党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其注入了强劲而持久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顾全大局”“群体优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形成了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始终屹立不倒。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重社稷”“求和谐”“讲诚信”“崇友善”“尚给予”等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立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制度,不仅使这一制度具有中华文化根基,而且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等传统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建立、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谐共赢”的环境保护制度,大力推进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平天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制度和国际战略,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推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

  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深得人民拥护。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价值归依。得民心、顺民情、合民意是任何社会制度得以建立、发展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探索、建立和发展起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代表大会制度,边区的政府构成制度,就是为了让人民获得政治权益。在这些制度保证下,通过根据地、边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一方面充分激发和调动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促进了人民各方面利益的实现。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和建立的各种制度合乎民心、顺乎民意,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同和真心拥护,使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人民”,既是对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和保证,也是对人民在新中国建立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保证了全体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了全国各民族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体现在一系列社会制度之中,保证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不断实现,亿万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正是因为亿万人民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认同和拥护,才使我们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使社会主义制度屹立不倒。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不断满足和实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到“三个代表”中“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导向推进各项体制机制改革,并把能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力、能否激发人民的创造性、能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各项改革是否成功、各项制度是否科学的根本标准。直接服务于人民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政务公开制度、便民电子政务制度、让人民接受优质和均等教育等各项制度,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建立和完善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在亿万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建设和完善的,同时中国人民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是在这一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下实现的。

  植根于中国大地和中华文化并深得人民的拥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不竭源泉。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的昨天已写在人类史册上,我们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我们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作者王让新系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