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河南方案”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19-12-09 17:35

  党的十九大报告、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都提出并要求加快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让小农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探索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河南方案”是重大理论创新和务实实践的双重诉求。

  小农户经营的三重困境

  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小农户经营面临重重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自身禀赋相对贫乏。一方面,农业家庭土地少、劳动力多,持续增收困难。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耕地面积12168.34万亩,人均耕地1.27亩,土地规模小且碎片化,条块分割不便机械作业。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下的农户有1817.59万户,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9.86%,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7.6%。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低、人力资本匮乏。留守农民传统观念较重,知识、技术、管理和营销水平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0%,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仅占8.6%,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事种植业比重为97.1%。

  二是产业升级基础薄弱。小农户来自农业的收入比较低,201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9.18元,其中农业经营性收入5397元,占比42.4%,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30.74元,人均消费支出10392.01元。积累不足制约对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慢,老人农业和小规模家庭农场大多保持简单再生产。另外,农民合作组织不健全,覆盖面不够广,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缺乏价格弹性,自身也缺乏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内在动力。

  三是自我发展能力欠缺。2018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户均承包地6.6亩,2018年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占劳动力总量的50%左右,创造的产值仅占GDP总量的8.9%,占比在逐年下降,农业链条短,价值增值程度低,农民收入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43.4%,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差距逐步拉大。小农生产土地细碎化导致组织成本高、融资能力弱、市场信息少,种养靠模仿、销售靠吆喝,在市场竞争中造成农产品销售难、生产利润微薄等难题,依靠自己打破农业生产的“低水平均衡”较为困难,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囿于资源环境恶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小农户生产生活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实践路径

        小农户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现代农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

  一是激发小农户致富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按照河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要求,提升小农户人力资本,建设一批乡村振兴新型农民培育基地和农业农村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培训,提升小农户素质。针对农民的文化基础和技术吸收能力问题,可采用培训班讲授、田间地头牧场圈舍的现场传授、深入农户家庭面对面手把手培训等多种务实办法;产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对小农户实行菜单式精准培训、全程化跟踪服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培养紧缺的产业技师、卫生院医护人员、幼儿教师以及村干部等本土人才,大力实施“能人治村”;对流动农民采取零存整取的教育培训方式,开办流动农民夜校,实现职业教育的零门槛准入。另一方面,激活小农户沉睡资产。小农户将闲置的老宅老院、荒山、荒坡等资产委托合作社管理和使用,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推行“合作社+支部+农户”的产业党建新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创造就业机会;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二是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既要重点发展100户社员以上的省级重点合作社,又要扶持规模相对小但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合作组织,更要充分发挥首批16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作用,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延伸产业链实现节本增收。另外,农户把土地托管给合作社,集中进行农资采购、规模化机械作业,项城市红旗合作社推出半托管、全托管两种模式,采用深耕、深松新技术提高了种植效益。

  三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让农机化助力小农户,河南6800多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2万台、联合收获机6.34万台,年作业面积1.15亿亩,为540万农户提供“耕、种、收”一条龙作业服务,使种地变得轻松自在。另一方面,引导小农户优化种植品种。农产品差异化小往往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因此,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大数据中心,为农户种植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小麦、花生、草畜、林果花木、水产品等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建设基地。另外,加快构建支持小农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小农户贷款支持力度,实施新的强农惠农补贴政策。为小农户生产建设必要的乡村道路、灌溉渠道、机耕生产路及集中仓储、烘干、育秧等公用设施,改善小农户的生产条件。

  四是拓宽小农户就业增收渠道。创新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在河南,114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小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更大范围的乡土特色产业发展。林州市东姚镇北坡村的“合作社+小农户+基地”农业产业化模式将农科院专家请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户,订单制避免价格和生产变化带来的风险;潢川空心贡面生产与传承基地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行原料供应、生产标准、产品回收“三统一”,带动1.2万户小农户脱贫致富;武陟县大虹桥乡的桃业、葡萄产业园、草莓采摘园的“致富带头人+小农户+基地”模式积极吸纳小农户入股,并帮助周边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探索和推行多种发展模式,在做大做强种植、养殖、加工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物业经济、休闲观光、住宿餐饮、“互联网+”等涉农产业,在三产融合发展中实现小农户增产增收。

  【作者李明桂单位为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委宣传部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河南推动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机制研究”(2019MGC03)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