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管理点亮质量兴农之路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19-12-26 08:10

  2018年开启乡村振兴和中国“农业质量年”以来,中国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开启了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但目前,中国农业普遍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小规模经营导致产出效率低、质量结构不合理以及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分散化导致农业产业的规模大,但大而不强;农业的品牌多,但多而不优;农产品的品种广,但广而不精。未来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走规模化和集约化之路,推动农业一体化建设。为推动农业一体化建设并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就必须逐步把管理重心从围绕问题进行“现象管理”转移到对产业发展的“价值管理”上来,用市场赋予产业的价值,引导农业进入健康和有序的发展状态。

  价值管理是农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核心

  农业一体化建设需要以价值管理为核心构建农业价值管理体系。农业价值管理体系是指以农业信息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原则,以产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由政府对区域内涉农组织活动进行价值评估、合理指导、高效调控,推动农业产业拓宽广度与深度的政府管理体系。

  价值评估是农业价值管理的首要前提,农业数字化是价值评估的现实基础。价值评估是指对农业产业链上各经济主体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核算,将高于投入的增值部分视为该经济主体对农业产出的价值增值。由于农业产业链上各环节增值能力悬殊,例如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中后端产业链附加值较高,而农业直接生产环节相对产业链前端与后端而言投入较少,创造的价值也较低,所以还应开展价值评估,对农业产业链上的全部投入与产出进行核算,并将整体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作为价值管理的首要目标。另外,为准确衡量农业产业链整体及各经济主体的价值增值能力,必须大力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具体地,政府应对域内涉农企业与组织的生产信息进行标准化采集、处理与分析,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农业一体化发展。一方面,政府可以对各链环上的生产信息进行合理匹配,有效指导产业链衔接与延伸;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区域内涉农组织以及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情况,对比标杆并找出差距,精细化地为农业产业价值增值提供指导。

  推进产业融合是价值管理和质量兴农的关键

  一二三产业融合是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反复强调的关键词之一,是实现农业一体化价值管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业融合是指农产品生产业、加工业和销售服务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提出了指导性要求:“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双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变,健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耕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支持政策,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目前探索和发展中的融合模式主要有:第一,“互联网+农业”模式。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整合农村信息和服务资源。第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模式。通过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延长价值链实现附加值增加。第三,在农业的内部融合上,开拓循环种养模式。第四,新产业和新业态模式。通过推动农业与健康养老、创意、文化、旅游、休闲等服务型产业的融合形成新模式。

  产业融合的路径包括:一是产业集聚发展。在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加工园区,配套信息、培训和科研平台,形成流通、加工和生产的一体化,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度加工、物流体系和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实现产业与市场的有机连接,促进“农业+加工业”“农业+服务业”融合。三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培育农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镇,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产业园、重点乡镇和县城集中。四是扩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推动乡村手工艺、农耕体验、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从生产向生活和生态的拓展。五是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例如基于创意农业、体验农业和养老养生的旅游新业态,基于农产品定制和农村电商的“互联网+”新业态,基于中药材种植、设施蔬菜和优质林果的特色新业态。

  提升农业品牌竞争力是价值管理的客观要求

  农业品牌化是农产品科技化、标准化和特色化的过程,凝聚着营销者的情感、管理者的智慧和生产者的辛劳。农业品牌化包含农产品的品牌化,还有休闲农业品牌化、农业服务品牌化以及农业投入的品牌化,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品牌概念。农业品牌化是农业经营面向市场、提高竞争力和溢价能力的方法,是农业科技化、产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落地手段,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实现价值管理和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2017年农业部发布了《关于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工作的通知》,并且确定2017年为农业品牌推进年。随后,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培育了一批质量过硬和特色鲜明的农业品牌,提升了农业价值链效益,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成都的都江堰蔬菜质量安全联盟,建设形成了“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公司”的运行机制,按照统一的品牌进行销售,通过“联盟出品”平均提升农产品价格15%以上。

  农业品牌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合作联动和全面的协同推进。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品牌战略的推动力度,做到政府、协会和企业三方互动,以及市、县和乡三级联动。鼓励基层政府和龙头企业成为农业品牌化战略的主体,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基地建设,加强宣传和推介,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稳妥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其次,做好农产品的形象品牌设计。讲好农产品的形象品牌故事,在“谁来种的、怎么种的、哪里种的”三个方面琢磨故事情节,做好形象品牌的Logo设计、营销传播和广告语,打造富有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再次,培育鲜明地域特色,提升品牌竞争力。农产品品牌与工业产品品牌不同的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依托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培育乡土品牌,推动错位发展和差异竞争,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最后,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营销和宣传。营销上要建立线下和线上的完整营销体系,并大力发展营销新业态,做好电子商务、会员制、同城配送、专柜和专卖店等营销。宣传上可以采用“集中宣传、联合推介”的方式,做好新媒体、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的协同宣传。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将“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未来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将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应抓住机遇、加速崛起,以农业的品牌化提升农产品增加值。

  农村合作社是价值管理的微观组织主体

  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一体化建设需要坚实的组织保障。有效的产业组织、行业组织、微观组织是现代农业提高经营效率与效益的重要基础。我国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资源丰裕程度、资本技术设施等都差异明显,催生出各具特色的农业一体化组织形式,主要可分为公司制、合同制与合作制三种类型。

  公司制一体化,是指通过建立股份制农工商企业或公司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并在企业内部实现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部门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农业集团公司通过下设子公司,分别经营农业产业链上各环节业务,实行高度专业化生产,在集团内相互结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合同制一体化,是指大公司通过与农场或农户签订合同,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部门联结起来的组织形式。合同制一体化的方式较为灵活,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节约生产成本,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市场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组织形态。合作制一体化,是指由若干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联合经营某些农产品、实现供产销各环节相衔接的组织形式。

  我国农业实践表明,以合作社为主体推进农业一体化,既贴合农业现实情况,又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合作社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问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明显。具体来说,农民对合作社天然的信任感有助于增加农业生产资料与信息的交流;合作社极低的监督成本与交易成本避免了内部机会主义行为;合作社与农户之间高度一致的利益关系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另外,合作社还具有降低农技引进与推广成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等制度优势。

  合作社作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微观主体,理应成为价值管理的基本单元与核心对象。以合作社为核心的微观组织基础,要求政府必须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有效开展价值管理。在县域、乡域内,政府在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要重点引导合作社融入地方农业产业链,适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与标识的农产品品牌;在省域、区域层面,要统筹批发市场、集散地和农产品产地建设,重视冷链物流体系和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建设,确保以合作社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各省份乃至全国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总之,政府要建设好、利用好农业合作社平台,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大化农户劳动价值,推动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长、拓宽和增厚。

  推动创新、完善机制和培育市场需求是价值管理的内在要求

  推动创新发展是价值管理的要求。我国农村的创新基础薄弱,创新动力不足。政府应通过大规模举办农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价值,利用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农村资金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融合,搭建农业产业信息网络。在基础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政府要积极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力争突破科技创新难题,并通过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

  完善机制是价值管理的保障。农业一体化必须充分考虑小农户利益,切实保护农民生产资料,加大农业技术大众化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提供生产便利与技术支持。建立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探索农业人才激励机制和自主流动机制,构建乡村创新创业支持服务体系,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

  培育市场需求是价值管理的基础。旺盛的市场需求是企业获利的来源,有利于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促进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农业品牌。重视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应用新技术与新模式改进原有产品并开发新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多样性和高层次需求,形成农业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实现价值管理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组织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将价值管理融入农业一体化管理系统,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将有效地提高农业的产业价值、效率和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点亮质量兴农战略的发展之路。

  (作者李春顶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经济贸易系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刘宏曼,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许朝凯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