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理论创新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0-03-27 08:45

  核心提示:从中国方面来看,将新型大国关系从俄罗斯拓展到美国,并且取得积极成效,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性实践。可以说新型大国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框架,已经蕴含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中。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和实践的起点

  新型大国关系从中俄关系起步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20世纪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的历史经验,为我们于 20 世纪 90 年代重新定位中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接替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和身份,但在对外战略上一度出现了向西靠拢的严重失误,结果并没有得到西方的尊重和认可。此时,美国还沉浸在“历史终结论”中,对待俄罗斯这个宿敌的政策,很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对待德国的态度,采取了苛刻和羞辱的方式。但是,俄罗斯作为一个独立的文明国家和继承了苏联庞大资产的新独立国家,不可能长期屈服于西方之下。尽管从权力关系上看,美国独霸而俄罗斯相对衰落,但美俄当时并没有心理基础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国关系,美国试图建立的是不平等的等级体系,将俄罗斯纳为西方一员,俄罗斯最多获得美国西方盟友的待遇,而俄罗斯显然不会满足于此。

  中国看待俄罗斯的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中国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中美苏“大三角”之后,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提出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并逐渐将处于低谷状态的中苏关系恢复起来。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内,对于中俄关系来说,双方仍处于一种恢复和重建关系的状态中。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倾向于从相互尊重和平等的角度重新定位两国关系。据原负责俄罗斯事务的外交部原副部长张德广回忆,1996年签署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对两国未来关系的表述是“宣布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张德广认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是一个新的外交概念,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决定”。

  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重新定位中俄关系,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中俄关系有了新定位之后,双方在解决边界问题上进展迅速,为稳定中国北部和西部边疆安全,拓展与中亚的合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2001年7月,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两国“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新型国家关系,2011年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提升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中国将新型大国关系从俄罗斯拓展到美国

  中俄新型关系的发展为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构建以及实践打下了基础。继2001年“911事件”之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又是一次国际形势巨变的重大转折点。2009年7月17日,胡锦涛同志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要把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推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作为发展同各大国关系的着力点,巩固和发展我国同各大国关系的成果,推动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框架,推动我国同各大国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准备,就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化危为机,将新型关系的有关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于开拓中美关系。

  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引发周边和世界的极大关注,这一标志性事件迫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且是从一种积极和外向的角度加以思考。2011年版《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进一步指明,“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战略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探索建立和发展新型大国关系,推动相互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正是在新型大国关系这一重要外交创新理论的推动下,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问美国时指出,“进入本世纪第二个10年,中美关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去年1月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就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达成的重要共识,拓展两国利益汇合点和互利合作面,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从此,新型大国关系作为表述中美关系发展前景的一种说法迅速在太平洋两岸流传。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在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并成为典范的时候,中美关系就成为中国妥善处理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关键所在。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亮点。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双方均同意共同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因此,尽管国际舆论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声音,但是中美最高领导人都重视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性问题,并认为这种共同的国际利益需求和压力,将使得中美这两个最大的国家肩负起责任。

  从中国方面来看,将新型大国关系从俄罗斯拓展到美国,并且取得积极成效,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性实践。一方面,中国谋求同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点的美国构建新型关系,这本身需要极强的理论创建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针对美方提出过的“两国共治论”,又要加以澄清,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并非是搞两国集团。也就是说,除了要回应美方作为霸权国的关切,还要回应美国的盟友、发展中国家和邻国的顾虑,因此,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就涉及到中国外交布局的几乎所有方面。

  积极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中国外交布局中还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随着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人们也意识到中小国家、超国家机构,乃至于非国家行为体,在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和增强全球治理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的大国外交中,构建与欧洲的新型大国关系也极为重要,内涵也进一步丰富。2014年4月,中国发布了对欧盟的政策文件,其中指出,“加强与发展中欧关系是中国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中国对欧外交的重心,不仅立足于经济,例如,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并就全球化阐述中国政府的立场,而且有深厚的文明层面的考虑,中欧关系“四大伙伴关系”定位中就含有文明伙伴关系。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到访了位于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在演讲中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选择欧洲就经济和文明问题作出阐述,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欧洲是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对欧洲的重视,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所谓框架,就是管总,中国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目标和对象,也包括作为一种规范性力量的欧盟以及发挥积极作用的日本。此外,更具有创新性的是,还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一批发展中大国。中国所认知的大国,并非像西方那样,只是基于权力大小,我们也很重视发展问题,因为后者涉及到更多的人口的福利,体现中国所看重的公正、平等、共享等价值观,而这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基础。

  (作者钟飞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张德广:《中俄关系:回顾与前瞻》 ,《俄罗斯研究》,2019年第4期。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