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供应链:识别和把握危中之机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04-08 08:52

  全球供应链是当前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其形成和发展在推动世界经济繁荣发展以及为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放大了外生冲击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因为任何外生冲击都有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共震”甚至是“震断”供应链。当前,新冠肺炎的全球暴发、扩散和蔓延,对全球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带来严重冲击和挑战,很多行业面临供应链“断裂”风险。作为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两头在外”特征明显的中国面临供应链断裂的危机。正是基于对新形势的精准研判,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

  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进出口供应链的冲击,从具体着力点和作用机制看,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国内生产端的影响。在新冠肺炎在我国武汉地区率先暴发并逐步向全国蔓延期间,我国采取了以近2个月的经济“停摆”换取疫情防控的对策。这一防控对策在取得战疫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国内大量企业延期复工等问题。复工时间的不确定,使得部分企业出现生产所需原材料或中间投入无法满足供应的现象,企业间的生产关联出现间断,致使生产受阻。突如其来的冲击对一些出口行业如制造业中的手机、汽车、电子等影响较大,并进一步扩散至全球供应链体系。

  二是来自于国际需求端的影响。在我国防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后,中国以外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的日益严峻,特别是作为我国传统出口市场的欧美等发达国家成为疫情重灾区。受疫情影响,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导致需求不足,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面临要么被要求延缓出口,要么面临更糟糕地被直接“取消订单”。此外,主要国家为防控疫情逐步采取愈发严格管控措施,包括“封城”“封国”等举措无疑对其进口形成重要障碍,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正常开展。

  三是来自国外中间产品供给的影响。疫情的全球蔓延,严重影响到疫情所在国家和地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这一形势不仅在通关过境和国际物流体系等方面,造成我国企业中间产品进口受阻,而且还由于供给不足而导致进口中间产品“短缺”甚至出现“断供”。来自上游中间产品供给延时、短缺乃至断裂,不仅会影响到国内企业复工复产,而且也会对供应链产生进一步冲击和扩散效应。

  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任何一个节点的变化,无论是来自最终和中间产品、还是来自最终需求抑或是来自产品跨国流动即贸易的变化,都会通过全球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往复循环的作用,从而对全球供应链产生放大式冲击效应。此外,疫情全球暴发和蔓延期间,不排除有部分国家借疫情防控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采取过度的贸易管控措施,比如限制对中国高端中间产品出口等,从而进一步影响了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

  稳定全球供应链要危中寻机。危中寻机,尽可能稳住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位置和地位,甚至以此为契机实现分工地位的改善,需要捕捉和创造机遇,采取有效的对策举措。

  稳住国内生产端。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关键时期,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尤其是输入型防控,又要加快推动国内企业复工达产。对此,特别要优先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中具有关键环节的内外资企业、掌握关键或者核心零部件的内外资企业、形成关键模块生产的内外资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在扶持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凡是给内资企业的救助帮扶政策,都无条件适用于外资企业,切实减轻外资企业负担。外资企业是成熟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重要来源,对认定的高新技术外资企业实施同等政策帮扶,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稳定外商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稳住国际需求端。稳住国际市场需求的首要任务就是稳订单。在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和企业要多方联动,抓住“抢救订单”黄金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量线下需求转移到线上,激发了大量创新业态,促进生产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要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数字贸易,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发展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用好综合试验区政策加快发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业务,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海外仓,抢救国际订单和拓展国际市场。

  稳住中间品进口。在全球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的特殊时期,为稳住我国中间产品,一方面要在通关便利化等方面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确保中间产品的供给方能够尽可能复工达产。为此,我国可以考虑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利用我们在复工复产方面的经验,通过国际协调合作,共同推进有关厂商复工复产工作,以维持上游供应链的稳定。

  提升国内吸引力。跨国公司有着布局全球供应链的需求,在疫情冲击下,同样需要将其供应链布局在相对安全的国家和地区。相较于疫情相对严重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国内经济率先恢复走上正常发展轨道,可以提振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况且,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规模优势,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和把握上述机遇,通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和扩大向外资开放,吸引跨国公司将更多供应链环节甚至高端和核心环节转移到国内来,据此实现稳定供应链的同时促进分工地位的改善。(戴翔)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