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防疫下提振经济要从供给需求两端着力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0-04-23 08:48

  作者:兰宜生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

  新冠病毒防治已进入常态化阶段,4月1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强调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很明显,恢复经济正常运行将逐步成为矛盾主要方面和各行各业的中心工作。提振经济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发力,采取一些非常规举措促使经济止跌回升。

  主动重组损伤的供应链

  新冠疫情严重冲击打破了全球供应链格局,许多国内企业面临原料零部件断供、配套企业停工、订单锐减的经营运转困局。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等待观望,一是欧美等地疫情仍在蔓延,等其经济复苏是远水难解近渴;二是原有国外合作企业能否抗过疫情冲击不确定,等待的结局可能是“无水可饮”。因此,国内核心企业应主动作为,按照市内、省内、国内的忧先顺序,积极寻找新的合作企业,采取换链、缩链等举措,加快供应链的调整重启。

  换链。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我国企业应当积极在国内寻找新的合作企业,把国外中断的供应链环节补接起来。在这方面,大型核心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相关企业协同攻关,打通关键技术环节难点,实现链上企业共存发展。

  缩链。在完整的供应链难以复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原有产品适当简化,以准成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满足用户基本需求;或者把原来供应国外市场的产品在国内市场消化。

  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曾占中国外贸的一半以上,201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7.95万亿元,仍占贸易总额的25.2%。相关加工企业在寻找替代原料和新客户订单方面面临更大的生产调整压力,可能要早做转链转型安排。

  同城企业没有人员流动防疫控制问题,物流成本较低,可以优先发展合作关系;本省企业有健康码共享和物流便利,也易于开展合作。企业重建供应链应当由近及远寻找合作伙伴。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区已经形成了较好的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和产业分工格局,应当实现健康码互认,解除不必要的人员物资流动限制,便利上下游企业顺畅合作运行。人员自由流动及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化会带动周边区域辅助产业、服务产业的供给需求,实现抱团取暖,加快经济复苏。我国是世界上工业部门类别最完备的国家,虽然目前也面临很大压力挑战,但比欧美国家实现供应链调整仍相对容易。目前要去除等待观望思想,及早调整供应链,变被动为主动。

  按照出口转内销思路,调整部分生产设置和目标客户

  我国许多企业常年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这次新冠疫情对国外的冲击大于对国内的冲击,企业必须对产品市场布局作出调整,把产品更多转向国内市场,按照国内消费特点调整产品结构款式。作为中国出口产品主要市场的欧美国家受疫情冲击失业率激增,购买力和购买意愿明显下降(今年3月份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大幅下降23.6%),我们很难期望对欧美出口规模能够恢复到原有水平。稳外贸是一种愿望,但需要有外国政策和经济形势的配合,远不如促内需措施容易上手,更为可靠。

  欧美国家多数为债务消费型经济,典型的寅吃卯粮,美国的居民储蓄率多年维持在3%至9%的低位,根据美联储关于美国家庭经济状况的一项调研报告,40%的美国人表示拿不出400美元的现金用于急用。当前失业率大幅上升后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是必然结果,即使疫情过后也难以避免市场的一定萎缩。国内生产企业应当分析国内外市场消长变化,及早转向深耕国内市场,如果企业内销比例能够提升,堤外损失堤内补,以国内产销循环再带动内外循环,可以为企业的平稳过坎创造条件,如果一心等待国外市场复苏,可能使企业陷入长期被动。

  鼓励增加消费,发放新型消费券,帮助企业和减收阶层渡过难关

  与欧美国家超前消费、寅吃卯粮的生活习惯形成对比,中国文化中有勤俭节约的长期传统,倡导卯吃寅粮,多数中国家庭拥有一定积蓄,我国居民储蓄率多年维持在45%至50%的高位,属全球最高水平。应对新冠病毒疫情对社会经济的严重冲击,应当把我国有余钱余粮的储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鼓励居民扩大即期消费,特别是有固定收入的机关企事业人员(包括退休人员),如果没有房贷压力,身体健康条件不错,可以暂时改一改节俭节省的习惯,主动增加消费,提高自己家庭的消费层级,想换5G手机就及时购买,打算换大彩电、新冰箱就果断更新,这完全不是浪费,是爱国助困消费,可以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有助于受疫情冲击的各行各业劳动者保住工作岗位。

  为鼓励增加近期消费,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设计发放新型居民消费券,最好设计成比例抵扣现金消费券,比如商品服务购买额的30%可以用消费券支付,另外70%需用现金支付,如此则发放3000亿元消费券可以拉动1万亿元商品服务销售额。

  由近及远分步启动旅游消费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国内外旅游业,而旅游业在我国服务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旅游业直接就业2825万人,加上间接就业可达7990万人,占总就业人口的10.3%,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达到10万亿元以上,占GDP的11%。由于旅游业经营周期短、资产薄的特点,如果旅游业务中断三个月以上,许多中小企业面临倒闭风险。因此,应按照市内、省内、国内市场分步启动旅游餐饮商贸服务,用国内旅游拉动相关行业消费,活跃市场,同时为启动周边国家商旅活动准备条件。

  在欧美及全球疫情难以逆料的情况下,我国应考虑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韩国、日本建立东亚低疫情风险商旅合作区,尽快恢复国际互利交往。中日韩在跨国旅游方面一向有深入合作,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旅游客源地,2019年中国赴日旅游959万人次,占当年外国游客总数(3188万人次)的30%,稳居第1位,韩国游客占第2位。2019年韩国最大海外客源地也是中国,约600万人次;其次是日本,约350万人次,中国与日本游客合计占韩国海外游客的一半。同样,2019年日本和韩国分别是我国海外客源国的第1名和第3名(第二名是澳大利亚),对我国旅游服务出口也十分重要。我们应当在中日韩新冠疫情可控的条件下建立三国旅游合作圈,互认国民健康信息,相互提供旅游签证便利,为三国国际旅游业尽快复苏创造条件,实现互利共赢。

  中日韩跨国旅游如能早日恢复也可以促进东亚供应链的修复。中日韩三国有较强的经济互补性,中国近年已成为日本、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日韩三国经济规模合计达22万多亿美元,超过美国(21万亿美元)或欧盟(18万亿美元),如果中日韩经贸商旅活动能够基本恢复,不但对东亚经济复苏极为有利,对世界经济走出衰退困境也有重要带动作用。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