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乡融合 促进城镇化提质增效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04-24 10:13

  今年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收官之年,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要突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现阶段,对于进城农民而言,城市公共服务无法做到对他们无差别、全覆盖,不少中小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能力有限,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就业岗位和服务品质,在大城市难以落户,在小城市难以养家,生存成本较高。对于留村人口而言,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收入较少,难以享受到城乡均等化的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目前,我国仍有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只能在城乡之间进行“钟摆式”移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破解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提升城镇化水平。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空间融合。为了使不同人群在城乡间各层级空间中各得其所、各美其美,需要加快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完善、运行协调的现代城镇体系,使市区与郊区无缝衔合、乡村与城镇交相辉映。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就要通过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重塑城镇体系秩序,进一步实现空间均等。一方面,持续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将县城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规范发展好特色小镇,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提供平台,同时释放更多空间资源,满足康养度假、山水休憩、文化体验等高品质需求。另一方面,加强新型城镇化空间用途管制和功能分区,确保“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等精准落地。推动规划开发模式由以生产力布局为中心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围绕“人”来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承载田园乡愁、富有地域特色、集约高效、宜居舒适的城镇化空间布局。

  调整城乡产业布局,推进城乡产业融合。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在更大空间范围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就业岗位,并通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城市释放劳动力资源,需要发挥城乡资源互补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城乡产业融合主要依循城市产业空间扩散和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两条路径来实现。就前者来说,随着城市发展转型、用地成本增加和城乡交通设施改善,一些企业会将其生产制造等环节或整体从市区向城郊、城镇甚至广大农村地区迁移,由此引发了城乡产业布局的重大改变。就后者而言,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优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对接城市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衍生出多元化、融合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为了让城乡之间的产业关联更加广泛和密切,应合理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建立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长效激励机制,打造连接城乡的价值链和供需链,持续推动产村、产城融合,让城乡居民有更大的就业选择余地,更容易有事可做、有钱可挣,从而推动就地城镇化和异地城镇化并重前行。

  创新新型城镇化制度供给,推进城乡要素融合。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人口、产业等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的过程。在传统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必须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市场逻辑配置要素资源,推动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融合发展。在人员流动方面,应打通农民变市民和市民变农民两条渠道,一方面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的入乡激励机制。为此,要持续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基础设施、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缩小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软硬件差距。在积极推动人口进城的同时,为就业创业人员就地落户并依法享有各项权益创造条件,使乡村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持续加大财政惠农力度,建立工商资本投资清单和政策激励机制,破解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推动城市资本“下乡”。将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严格落实到位,消除其进城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积极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探索和推广农村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有偿使用机制。通过充分盘活土地资源,使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拓展城镇化发展空间。

  (作者金东单位:省社科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