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04-30 08:56

  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威胁,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挑战前所未有,如何稳定经济运行,成为当务之急。对此,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稳是大局,必须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从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看,稳定我国经济运行,应加快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韧性优势和创新优势的步伐,一方面是应对疫情冲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培育新的长期经济增长极的需要。发挥后发优势包括模仿优势和“补短板”机制的建立,主要是指通过引导我国中西部城市模仿东部区域和城市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其自身优势,实施“追赶战略”,从而达到尽快弥补我国区域以及城市发展不均衡这个短板的目的。比较优势以及韧性优势主要是指我国相对其他经济体而言,国内市场巨大,而且尚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经济发展质量有大幅提高的空间,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优化阶段,经济长期增长弹性充足。创新优势是指我国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些领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充分发挥上述四个方面优势,稳定经济运行,需要加速提供新的发展机会,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加速培育新的区域增长点增长极。在我国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一些短板问题,突出表现在东部区域经济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存在落后地区或欠发达地区。从理论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化现象,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生产要素吸引力就越大,其结果为区域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看,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多个方面的问题。比如,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基数大,经济增速受到约束,同时东部地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东部大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应尽快采取措施弥补这个方面的短板,使西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一些重点城市成为新的区域增长极,这一方面有助于稳定经济运行,另一方面能够缩小区域差距,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会,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加速培育新的区域增长极,可以采取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加速推行更大规模更强力度的区域调节政策、进一步加大支持西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一些重点城市的力度等措施,其中包括扩大新基建投入和老基建投入。西部地区对新基建同样具有巨大的需求。加大对西部地区新基建投入,可以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有助于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一个关键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新基建投入加大的情况下,贵州大数据产业得到巨大的发展,这说明西部地区同样具有发展先进产业的巨大潜力。新的区域增长极形成之后,有助于人口大规模的流动,而人口大规模流动可以增加国内需求。

  加速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增长极。应加速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培育和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新的产业,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加速培育新的产业增长极,形成更大规模的新兴产业集群。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强化智力智能在生产中的运用。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制造业下降10.2%,但一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逆势增长13.2%,3月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可见,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产业抵御疫情冲击的能力强,对稳定经济运行的作用也大。

  加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增长极。由于目前国外疫情比较严重,我国出口需求短期已经受到一定影响。而且,由于美国、欧盟以及日本这三大经济体受到疫情以及经济周期规律的影响,未来经济走势堪忧,这对我国出口需求构成严峻挑战。在加大出口支持力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经济发展史表明,随着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对于一国经济的作用会越来越大。疫情发生后,国内消费受到较大影响,需要逐步使居民“安全性”的消费恢复,特别是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比如对低收入群体发放更多的消费券。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高,重点加大对这部分群体补贴,可以促进消费大幅增长,促进社会公平,增加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对我国经济长期增长也有利。通过培育新的消费方式、提供新的健康的消费品,通过形成良性的“智能+”消费生态圈以及其他增强国内新消费供给能力的举措,持续提升消费品质和档次,不断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加速培育新的消费增长极,发挥新消费正面示范与模仿效应,达到不断激活居民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稳定运行的目的。(张国钧)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