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06-28 07:55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新华社发

  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目标不仅是应对国际发展环境尤其是全球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短期策略,更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转型的根本遵循和长期方向。

  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作出的最新指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探索的全面尝试。

  首先,完善经济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共同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变化,先后制定并出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这些国家战略虽然都有特定的作用对象,但是整体来看,其目标都是为了完善经济循环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薄弱环节,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着眼提升生产体系质量,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强调缩小地区间区域差距。

  其次,只有实现经济体系“大”循环,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根本指导原则。一般而言,高质量要求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然而,除了这些指标外,经济体系的循环程度也理应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都会受到国际国内双重因素的影响:如果过于依靠外需,整个经济体系就缺乏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过于依靠内需,整个经济体系也会缺乏活力且多样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只有坚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体系的健康“大”循环。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推进,就必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结合当前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提出的伟大目标。从世界各国发展历史和轨迹分析,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国际循环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高度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但是其国内经济循环却多有不足。因此,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实践。

  从三个维度看国内国际循环的梗阻点

  从本质上分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国际循环、国内循环以及国内与国际循环的相互联通和促进等三个维度着手。

  从国际循环角度看,制约我国参与国际循环最大的问题是进出口产业的上下游环节匹配失衡,即出口和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存在巨大差距。虽然我国已经跨过了“出口两亿件衬衣才能进口一架飞机”的发展阶段,但是从目前进出口商品的结构看,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层次仍然低于进口产品,芯片、汽车、发动机、特种钢材、精密仪器等高技术含量产品仍然处于依赖外需阶段。以集成电路为例,2019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规模仍然超过3000亿美元。更能体现这种不匹配的产品是钢材,虽然我国早已是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但是每年仍需进口大量的特种钢材。

  从国内循环角度看,制约国内循环可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供需匹配失衡。第一种供需匹配失衡指的是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如我国境外消费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国内供给体系无法满足国内消费者对于奢侈品、化妆品、娱乐产品、电子产品的大量需求。第二种供需匹配失衡指的是需求不能跟上供给,主要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居民的消费能力开始下滑。实际上,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已经由2008年的21%下滑至2019年的8%。因此,供给体系的生产能力不足和需求体系的收入分化是制约国内循环的两大主因。

  除了国际与国内两个循环自身内部的问题外,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之间的“循环”也存在梗阻点。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采取“局部引领整体”的发展模式,如局部地区率先发展、局部领域率先改革、局部产业率先开放等。应该承认,我国过去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与这一发展模式具有直接关系。然而,局部率先发展的模式也会形成大量阻碍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联动的“梗阻点”,比如对外开放难度加大、对落后产业的保护、垄断企业和产业持续存在、内部创新动力不足等现象都是制约国内与国际循环相互联通的症结所在。因此,未来既要继续通过局部地区的率先发展来引领整体发展,又必须强调通过整体的顶层设计来削弱和消除不同梗阻点对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摩擦和阻碍。

  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内部和之间的联通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既要坚持系统和动态思维,关注国内与国际两大循环之间的联通与促进,又要坚持精准和改革思维,尽快完善与弥补国内与国际两大循环内部的短板。

  打通国内与国际市场,形成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结构。一方面,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因此,把国内与国际市场完全打通并形成高度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将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前提。对内,要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打破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市场扭曲和市场封锁并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对外,要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与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全面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不断减少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间的壁垒,增强内外市场的一体化程度。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尽快实现技术短板领域的突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仅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根本保障。第一,应集中各种资源,梳理现有技术短板并加大对这些领域的支持力度。第二,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特殊政策,引进具有技术优势的相关企业或者生产线,加快形成相关产业集群。第三,应未雨绸缪,对尚未暴露的技术短板领域进行梳理并尽快制定相应突破计划。同时,对未来可能引领科技革命的技术,也应效仿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制定长期跟踪与研究规划。

  减税降费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进,实现高质量的供需平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这不仅是新常态下持续保持经济增长的要求,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条件。一方面,要降低企业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成本,继续以为企业减负为宗旨推动减税降费。同时,针对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住房问题,应出台更为有效的措施,如允许集体土地局部入市、在大城市大规模建造公租房、出台房产税或交易税等来降低土地成本。另一方面,要继续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改革,让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来筛选和培育出能够满足国内需求的产品、企业和产业。

  (作者蔡之兵系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