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马克思正义论的思想原像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0-07-01 08:29

  再现马克思正义论的思想原像

  ——评《超越与回归: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研究》

  《超越与回归: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研究》张晓萌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恰如埃德加·博登海默所言,“正义有一张普罗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可以随时呈现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正义之所以如此难以确证,是因为人们在不同的时代从不同的利益关系和道德视角出发,对同一历史事件所作的正义判断往往具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关于正义的最大公约数实为社会生活之所需,因为它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

  马克思在研读启蒙国民经济学的过程中形成了实质正义观念,但他很少使用“正义”这个概念,并对这个很少使用的概念加以明确限定。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马克思正义论的争鸣可谓热点景观,关于马克思正义论的解读亦如“普罗透斯似的脸”具有多重面相。澄清马克思正义观念的思想原像,在一种建构语境中呈现其当代意义,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探索。

  张晓萌副教授在新近出版的《超越与回归: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研究》中回到马克思阐述正义问题的重要文本,解析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基本结构,对激进平等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正义理论做了学术归纳,力图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为学界进一步研读马克思正义论提供了参考读本。

  首先,回到马克思阐述正义问题的重要文本,理解马克思正义论的内在逻辑,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理论前提。作者梳理了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来马克思哲学文本中关于正义的话语,认为马克思的正义论强调历史原则和生产性原则,体现了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更高层次的价值向度。这种历史原则超越了从“自然状态”角度理解正义的传统观念,使人们在现实语境中确认“何为正义”与“谁之正义”,进而把握理解正义问题的实质。因而,将与一个时代的生产方式相适应作为衡量正义的标准,同时深思这种正义的有限性,追寻面向理想社会的高阶正义,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念。形成理解马克思正义论的这种辩证视角,是一项正本清源的研究,由此方能形成面向时代的创新探索。

  为此,需要把握马克思阐述正义问题的实践逻辑,从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等维度理解马克思正义批判的总体结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开始于劳资双方的契约,这张契约符合法权正义,但它使资本家“幸运”地“不当得利”,实质上书写了“生产者的殉难史”,实现了资本增殖。可以说,在生产正义缺失的前提下讨论分配正义是不恰当的,而实现生产正义,必须保证“每个生产者在生活资料中得到的份额是由他的劳动时间决定的”,由此方能理解“交换正义”。“交换正义”的秘密在于,以资本逻辑评估的“等价”只是一种形式规定,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分配正义当然是虚幻的,因为工人出卖劳动力的初衷被隐藏了,劳动者除了工资之外一无所有,只能接受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事实,因而遭遇了不正义的现实。

  在此基础上,作者分析了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原则,这些原则表现为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原则与消费资料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的核心问题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造成异化与剥削的根源,必须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由此理解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方能把握理想社会分配的初阶和高阶状态。在论及理想社会的分配原则时,马克思没有局限于社会善品的分配,而在更广阔的意义上指向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从而在不断发展生产的同时,尊重人的个性与需要,使人们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情境中获得自我实现的机会。

  其次,基于马克思的正义立场,研究当代西方正义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可以形成一种借鉴当代研究而又超越非现实逻辑的正义之思。众所周知,关于马克思正义论的“塔克—伍德命题”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研究的序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恩、罗默、埃尔斯特等从规范性角度对社会主义平等与正义的研究引人关注,而围绕“马克思主义与正义”展开的长达半个世纪的争鸣更使正义论视域中的“马克思问题”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热点。这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得到国内学界广泛研究,使一度曾遭到质疑的“马克思有没有正义论”的问题转换为关于应建构一种怎样的马克思主义正义论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并形成一种超越之思是必要的。

  作者在这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上。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力图建构一种社会主义平等理论,这种兼容平等与自由的规范理论彰显了正义的诉求。分析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作为目标的平等,当这种目标可以实现时就转化为一种权利,作为目标的平等和作为权利的平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兼容的。作者还以凯·尼尔森的批判视角为切入点,研究了激进平等主义正义理论。从中可见尼尔森批驳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和诺齐克基于自由的正义的关键点,作者进而阐释激进平等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中关于正义的适用条件,拓宽了对平等和正义范畴的理解。

  比较而言,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正义论主要聚焦于性别平等,反思现代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及其深层根源,在劳动与家务的语境中把握问题的实质。作者注意到,女性主义者反抗性别压迫与反抗资本压迫是相互联系的,这种反抗主要基于其所遭受的不正义的境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以生态资源为中介剖析社会关系,在关乎生产和交往关系的意义上探究制度正义。这种探索在不断遭遇生态环境问题的现代社会是非常现实的,作者从技术、政治和经济维度审视生态正义,并援引安德烈·高兹的话强调:“生态运动是巨大的斗争场所”。同时,作者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拯救生态正义的方案,尝试以制度变革等方式彰显人类权利与责任的整体性,解决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危机。

  再次,将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引向当代社会现实语境,是实现其建构的合理路径。在这方面,作者彰显了明确的问题意识,强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以之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们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为此,必须把握规律,分析各种社会思潮,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的内在局限,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以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使中国经济社会行稳致远。作者认为,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价值规范和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正义论是题中应有之义。此外,还要完善制度建设与法律法规,推动中国社会公平正义的落实保障,在高质量发展中构建一种正义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作者还意识到研究全球正义的必要性,探究符合正义原则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为此,作者探析了全球正义的分配主体,阐释了全球分配的正义原则,梳理了学界关于自然资源分配正义和社会财富分配正义的探讨,认为解决全球分配正义问题,应着眼于全人类的福祉,同时又尊重各民族国家的独立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此应当汲取马克思正义论的丰富思想资源,把握正义的历史向度、生产向度和革命向度,理解正义实现的规律性和必然性,从而超越西方正义理论的缺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引领价值。

  掩卷深思,正义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综合解读关于马克思正义论纷繁复杂的观点,其目的在于廓清人们对马克思正义论的形形色色的误解,再现马克思正义论的思想原像,明确我们时代的公平正义原则,使之指向人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这正是本书所做探索的重要价值所在。

  (作者:臧峰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