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缘何重要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0-08-05 08:29

  文化认同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增强文化认同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增强软实力所不可缺少的。

  文化的民族性与文化认同

  以往说到文化,往往指一个人拥有的学历、学识、学问,而今谈文化,内涵丰富,指向极为广泛。比如: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究竟什么是文化,据说目前世界上有几百种解释。《辞海》的界定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表述了文化的定义及文化的特质。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这是对文化更为直接的阐释。

  可见,文化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积淀,是得以传承和能够留下深刻历史印迹的民族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第一,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文化的传承不是可以割断的,文化也不是一日之间能够塑造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基和社会发展背景。第二,文化具有民族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以共同的语言文字、经济生活习俗、对地域或群体文化的心理认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别于其他地域或群体的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必然会有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实际是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使文化成为一个民族的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成为民族的一种象征和精神。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情感,往往表现出民族共同体相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式。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极为重要。以研究文明和文化而著称的美国当代政治学家塞穆尔·亨廷顿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人民被意识形态所分离,却又被文化统一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文化认同的感召力和排他力是任何力量所无法取代的。属于同一个民族的东、西德国,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在分离40多年之后,最终实现了民族统一。朝鲜半岛的朝韩两国长期对峙,但是文化上同根同源的两国百姓泪眼守望,相互祈福,呼唤统一。而在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由于对苏联主流文化始终没有认同感,于是最先在联盟举起了民族自决、国家独立的旗帜。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人口主要分布于两岸四地,海外还有华人华侨。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复合型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统一体。两岸四地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四地相通相连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原本就是一家人、一家亲”,道出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视域下的两岸关系。

  文化认同是增强国家凝聚力、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硬实力迅速上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硬实力而言,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软实力,却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以充分发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全会指出了文化强国的大背景和紧迫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党的十八大继续倡导提高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以跟上我国其他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此,构建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更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认同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基和关键。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有56个民族,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走文化强国之路,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一个国家离开了文化的支撑,即使有再繁荣的经济,其强国地位也难以巩固。曾经作为超级大国的苏联的历程就是一面“镜子”。当一个国家没有构建起对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感,甚至存在对共同体文化的排斥力量,国家便孕育着巨大的分裂危机,这是动摇国家实力基础的最大隐患。文化的力量既可以使人团结,又可以使人分离。一个国家一定要把握和运用好民族文化认同下的凝聚力,防范和避免非认同下的离心力。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国家稳定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增强文化认同是促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两岸同胞一家亲,根植于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句话深刻阐释了文化认同对于炎黄子孙一家亲的纽带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两岸关系存在的很多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我们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南北朝玄学、隋唐儒释道、宋明理学等一个个发展时期。尽管台湾和大陆的社会政治制度不同,但是两岸文化同源。多少年来,台湾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大陆在语言文字、儒家思想、社会伦理、民间宗教信仰、民族传统习俗等方面相通相连。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地域薪火相传、相辅相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构建,在促进海峡两岸统一工作中将发挥积极作用。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能始终停留在国土分裂的状态下,祖国的和平统一离不开两岸同胞的携手努力。

  文化认同是发挥华人华侨重要桥梁作用的保障。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资源。很多人回到中国投资建企业,参加国内的科研开发和经济建设,投身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双边文化交流,充当着建设者和传播使者的角色,发挥着桥梁作用。华人华侨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情结,视中国的崛起为骄傲,以中国的强盛为后盾,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在沿线国家又是推动建设的重要力量,将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新时代要重视华侨华人的作用,和他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沿线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正确认识中国。

  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辩证关系

  坚定文化自信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费孝通先生有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以此来阐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处之道。说明民族文化各具特色,都有着其可取之处,因而“各美其美”。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之胸襟,“美人之美”,懂得欣赏、借鉴他国文明与文化。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意在汲取世界文明之精华,为中华文化所用。我国在加强对外人文交流时,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世界各种文化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由此形成多样性文明。人类正是靠着多种文明的相互惠好,“美美与共”,不断推动世界的发展和繁荣。

  弘扬中华文化与保护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也是集各民族文化精华之大成。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就包括了诸多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如契丹族所建的辽朝、女真族所建的金朝、蒙古族所建的元朝、满族所建的清朝,等等。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文化也与汉文化,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在社会进步中积淀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今天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如藏民族优秀文化、维吾尔民族优秀文化,它们都属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也要尊重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各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处理好中华文化“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让少数民族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关系,由此,增强少数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国家的归属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感。

  中华文化的特色传统与文化传播的时代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创造和传承中,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然而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工作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也需要站在时代进步的角度上,古为今用,取其精华,而不是抱着历史的就是优秀的观点,一概承袭,应以科学的态度弘扬传统文化。二是要在传承内容上推陈出新,有创新性;在传播手段上适应文化传播的时代性,增加文化传播的吸引力,扩大受众面。

  总之,中华文化的传承要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并通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从而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者:卫 灵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