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08-20 09:01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个别地区“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问题仍有发生,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这直接影响到全面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因此,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要坚持把群众作为脱贫致富的主体,注重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明天。

  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贫有百样,困有千种。扶贫要扶到点上更要扶到根上。1986年,针对中国部分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逐渐扩大,部分低收入人口仍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现状,为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国家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开发式扶贫是对过去分散的单纯输血式救济、财政转移式扶贫的完善,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创造条件,支持、鼓励贫困地区利用、开发当地资源,既扶贫又扶志,发展市场经济,开发式扶贫是增强内生动力、提高发展能力的一种精准有效的扶贫方式。考虑到多数贫困的农村地区先天条件不足,输血必不可少,但几十年的扶贫实践证明自身造血永远比外部输血重要,要正确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立足实际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措并举既要开展好财政扶贫、金融扶贫、消费扶贫、异地搬迁、生态扶贫等,更要开展好产业扶贫、就业脱贫、电商扶贫等,多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帮扶方式,避免包办代替和简单发钱发物,以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和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者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创造财富、改变命运;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进行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做好保障式扶贫。

  树立思想脱贫才能真脱贫的观念。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脱贫攻坚关乎物质财富的增加也关乎精神层面的提升,增强内生动力才能治根本、保长远。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树立思想脱贫才能真脱贫的观念,培养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当前出现的部分脱贫农户因失去扶持资源又开始走下坡路甚至返贫的现象,再次表明输血式扶贫效果看似直接也最脆弱,因为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并没有改变,“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没有触发,这种脱贫只是暂时的,没有可持续性。因此,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必须要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群众主体,注重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从思想观念上改变对摆脱贫困的认识,树立“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扫荡“穷自在”,破除等靠要,提振精气神,主动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通过创造条件走上自立、脱贫、求富的道路,既鼓起口袋更富起脑袋,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双丰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在大扶贫格局中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要推动贫困地区的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市场的作用、社会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更好结合。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脱真贫、真脱贫最终要靠市场去解决。无论是开发式扶贫中的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消费扶贫,还是劳务脱贫,都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数据显示,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90%以上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三分之二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因此实现高质量脱贫,要特别注重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动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资源、资本、企业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培养和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与先进地区、发达地区的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达到“帮我脱贫”到“靠自己脱贫”的效果。同时,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积极作用,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把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增强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脱贫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李军辉)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