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08-31 09:23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初,河南有贫困县53个,贫困村9536个;贫困人口698万,数量居全国第三;2020年2月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对当前和下个阶段扶贫的战略方向做出了明确安排,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则是河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制度支撑。

  相对贫困根源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必须依靠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公平收入分配、改善民生福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必须结合相对贫困的动态性、多维性和隐蔽性典型特征进行综合施策,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本质上是解决先进或者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贫困地区转移,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目标是已脱贫人口不再返贫、新的贫困现象不再发生或有效消除、致贫因子给贫困群众造成的损害得到有效遏制以及贫困群众要形成摆脱贫困的内生动能。结合河南省情,河南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识别机制

  相对贫困是多维贫困,国际上制定相对贫困标准大致有预算标准法、社会指标法与物质剥夺指数、收入或支出比例法三种方式,比较普遍的方法是以平均收入或中位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相对贫困线。从操作层面的简便可行、实践因素和精准度来讲,在没有更加准确的界定标准时,我省可以考虑参照低保标准的倍数来界定低收入标准,并把低收入人口作为城乡相对贫困群体进行界定,这样可以用以巩固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成果,适用于监测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人口的稳定脱贫,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十四五”时期应该重点关注脱贫摘帽最晚的县、多项经济发展指标排名靠后的县和基础薄弱、易于返贫的山区滩区县和革命老区;总体上要分阶段、分区域推进,2021年-2035年可以采取符合我省实际的相对贫困标准,2035年-2050年逐步建立全省城乡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

  (二)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0年8月26日,全省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暨总攻动员会在郑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工作部署,以国家脱贫攻坚督查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举全省之力发起最后总攻,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已脱贫户极易返贫,2020年底要着力保持攻坚态势,紧盯未脱贫达标的贫困村、贫困户,加强对已脱贫的县、村、户的跟踪监测,持续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度,保证稳定脱贫达标。

  摘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解决相对贫困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是一项长期且需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根本上需要从制定科学的相对贫困标准,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出发,做好与绝对贫困标准的区别与衔接,同时,在此前提和基础之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动态管理机制,充分结合实际,明确各个主体扶贫工作责任,着眼未来对相对贫困群体进行跟踪监测,确保贫困群体稳定脱贫,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督查,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全面提升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要纵观全局、着眼未来,建立健全相对贫困返贫预警监测机制,对相对贫困区域和相对贫困人口的脱贫与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监测,确保相对贫困群体稳定脱贫不返贫。以精准扶贫信息平台数据库为基础,以低收入边缘易致贫户群体、脱贫不稳定群体、城市失业人员、受疫情影响或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收入骤减等的几类脆弱性群体为重点监测对象,依托大数据技术,对监测对象进行甄别与评判,分析其返贫概率与原因,及时发出预警,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从根本上阻断返贫的发生。

  (三)建立长期战略与近期政策的衔接机制

  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的脱贫质量,乡村振兴很好延续了脱贫攻坚的政策。乡村振兴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多维度的发展和振兴,有效地防止了返贫现象发生。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应把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纳入其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拓展农村相对贫困人群的组织平台。政府在政策方面应该建立优先支持巩固脱贫成效和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注重使用工程性举措补齐集中连片薄弱地区发展短板,聚集产业兴旺,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围绕生活富裕,加大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基础建设,不断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与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衔接。2020年8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了讲话,这次会议主要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建议河南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工作时,要把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融入各项编制内容中去,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要体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展经济学认为,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和获得感的提升,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以科技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新发展新局面,这些都蕴含着解决相对贫困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处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因此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应该体现在“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各个方面。河南在编制“十四五”规划时应对相对贫困落后地区加快发展进行统筹考虑,如何从财政、金融、土地、产业、人才等方面进行支持。

  (四)夯实相对贫困人口的持续增收机制

  建立相对贫困的产业增收机制。产业是经济发展及带动贫困群体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的前提,作为农业生产大省,建立产业增收机制,才能加快河南解决相对贫困进程。要贯彻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布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决定扶贫产业发展方向,对产业扶贫项目进行评估规划,形成产业扶贫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产业扶贫项目生产标准化、储存保鲜技术及营销等装备设施的水平,加快产业链的全面开发,推动建设具有高水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融合促发展,将产业扶贫增收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三山一滩”为核心,开发利用农村空间资源,引导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特色小镇和民俗文化区等创新产业。同时运用好我省高水平内陆开放高地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相对贫困地区的营商环境,实现相对贫困地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机制。首先完善就业帮扶制度,城镇化和易地搬迁进程中,政府应通过提供社区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及就地就业创业等政策,进行定向就业援助;鼓励企业单位长期招收相对贫困地区的困难家庭成员;加强就业扶贫动态监管,完善就业帮扶政策与低保政策的联动协助机制,提高低保人员就业积极性,确保政策帮贫不帮懒。其次,以科技促就业。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各地就业扶贫人力资源共享,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再次,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依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承接建设投资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提高相对贫困群体乡村建设的参与度,将政府和社会投资转化为贫困人口收入。

  完善生态扶贫增收机制。我省大部分生态保护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高度耦合,这些地区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地,也是生态扶贫的重点区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贫困地区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将生态保护工作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引导贫困人口参加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引导各类相关主体通过资金补偿和人才培训的方式自觉履行生态补偿责任,实现贫困人口增收。

  (五)构建相对贫困人口的持续保障机制

  “七有”是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在所居、弱有所扶”,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时,着重提出的一个新目标、新要求。“七有”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基本的保障和期盼,因此如何实现“七有”是河南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持续保障。牢记总书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嘱托,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解决一件件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的责任与担当。

  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目标,重点围绕“七有”逐步落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推进健康扶贫,落实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政策,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基本设施、人才队伍、卫生服务体系等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健康扶贫规范化建设。保障相对贫困人口基本权利,相对贫困人口虽然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但与社会整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因此各项权利需向相对贫困群体倾斜与保障。实施保障政策与扶贫制度的紧密衔接,重点针对脆弱群体建立健全兜底保障机制,缓解相对贫困的脆弱人群。根据相对贫困标准,灵活调整低保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相对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根据相对贫困人口的评估,扩大临时救助群体范围,帮助相对贫困人口解决特殊困难。

  (六)建立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机制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需要以激发相对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为重点,立足于提升造血能力,树立正确的脱贫致富价值观,加强教育文化扶贫,消除内生性的致贫因素。

  构建相对贫困人口自我造血机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必须以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建设为核心,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换。持续强化相对贫困人口以及已脱贫群体的技能培训,完善培训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各个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对农村生产技术进行分类培训,对创业群体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以提升其经营技能以及抗风险能力,满足相对贫困群体的实际需求,实现技术培训的就业导向性与适用性。提升相对贫困群体扶贫的参与度。激发其潜在能力,提高脱贫积极性和自主脱贫能力。构建人才激励机制,为相对贫困区域扶贫发展留住人才,各地需依据本地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制定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制度。

  建立相对贫困人口扶志机制。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要满足贫困群体物质需求,更要关注精神贫困问题,消除懒惰思想。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的自主脱贫思想教育,引导树立自主脱贫致富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宣传和教育消除相对贫困群体安于现状的消极思想,提高自主致富意识。树立典型开展示范教育,充分发挥榜样激励带头作用。深入挖掘脱贫致富典型,激发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斗志和信心,营造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奋斗氛围。【作者周纪昌系中原工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本文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托项目“河南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WT0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