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双循环格局促产业链供应链升级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0-09-02 08:59

  核心提示: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既波及供给侧也波及总需求,不能只关注短期和局部,需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即畅通国内产业链,着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强国际协调合作,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构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政策体系。

  在过去二十年中,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思维范式已从成本控制转向价值管理。在当前疫情和经济危机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下一个思维范式正在从成本竞争力转向风险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重组相关产业。为此,近期党中央多次强调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并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对中国经济优势和供需结构的再思考和再定位。

  可见,要实现中国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必须畅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面对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局势,我们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即使国际循环出现急剧变化,也要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既波及供给侧也波及总需求,不能只关注短期和局部,需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

  畅通国内产业链,着力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是高质量的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关键在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一是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优先保障在产业链供应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正常经营,打通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资金、物流等关键堵点;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化,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二是重点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掌控能力,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解决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确保中国产业与产业链能够独立发展。将专精特新的“杀手锏”产品打造、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产业链生态营造相结合,形成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不会被轻易替代的独特竞争优势。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产业链集群发展,有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成本,形成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竞争优势。产业链集群化是这次疫情中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特征。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由于外部订单消失无法复产、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但也有一些企业,订单不但没有下降,还有较大幅度增长,比如苏州、重庆等地的电子制造业。这些地方形成了产业链集群,电子制造相关的配套零部件,超过80%是本地生产的。这种集群化的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凸显了特别时期的特别竞争力。中国已形成和正在形成的产业链集群,是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业落户中国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摆、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机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引资补链”,在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重点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规模达几千亿甚至上万亿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为危机后时代的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打下可靠基础。

  供应链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供应链数字化,企业可以在供应链中断的情况下开始制定战略,实现业务韧性。疫情提高了全社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水平,促使下一阶段的产业更加注重数字基建、云服务、物联网、远程链接。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简化供应商选择过程,云计算越来越多地用于促进和管理供应商关系,自动化和物联网可以极大地改善物流和运输过程。中国在5G研发、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数字基建上正进一步加速,重塑产业链、再造供应链,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数字商务,支撑建设数字供应链,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鼓励企业结合自身需求,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

  加强国际协调合作,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现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思潮上升,但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发展,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相互促进。受疫情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业链、供应链向区域、双边或本国内集中,小范围“自力更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来就是由区域组成的,且产业链供应链过长、过细潜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直存在,疫情只是放大了这种风险。但是,一些权威国际研究机构指出:国际互相依存的格局已经形成,要想重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供应链“难度很大”。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供应链中断、竞相购买医疗器械的经历,让更多的人呼吁国内和贸易区内应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重新把韧性放在“比在哪里生产便宜”更重要的位置。由新冠病毒诱发的反全球化不可避免。但是,不应该抛弃全球化的许多益处。全球供应链与合作本身就是韧性的一个源泉,使不同国家可以专注于他们的强项,共享不同的专门技术。把人员和工厂分散在世界各地,可以使公司通过分散化防范风险。发达经济体将为保护主义浪潮提升付出代价,不仅包括提高的价格和失去的市场,还包括纳税人对国内生产补贴的直接成本,这将使他们具有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脆弱性。不仅如此,“提高贸易壁垒会使疫情后的经济重启更加困难。正如政治家没有能管控好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关系导致了第一次全球化时代结束,中美紧张的关系正在使今天的全球化遭遇挑战”。

  世界经济彼此依赖,全球产业链相互影响;伴随新冠病毒在全球的蔓延,有的国家还出现了“政治病毒”,不信任更加重了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在积极布局本国产业链的同时,维护全球产业链的平稳有序,客观冷静直面变局。即使对个别恶意给中国制造麻烦的国家,我们也要理性对待其中的经济问题。

  积极参与国际物流供应链建设和全球产业链重构。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应对疫情常态化,应对不确定环境常态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朝着更多元化、更具韧性方向发展。利用好自身的资金和产业链优势,优化产业链供应链结构,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强化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支持出口重点企业复工复产,发挥好出口信用保险作用。中国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供应链的国家,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在国际上都有巨大的影响。要促进他们发挥产业关联和产业集群作用,形成更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组织,稳住国际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复工复产,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通畅。

  兼顾疫情防控和对外经贸合作,促进世界大市场水平提升。增加“快速通道”“绿色通道”,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创新招商引资、展会服务模式,为商务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在稳定国际供应链中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层次,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落实外商投资法,抓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扩大金融等服务业对外开放。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深化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的经济发展倡议、规划和标准的对接,加强同经贸伙伴的沟通协调,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国际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构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政策体系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国际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度难关,不断形成进口和出口平衡发展、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协调、增长动力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为稳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全球经济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主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中高速增长顶起中国经济这片“蓝天”。疫情前期主要是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出问题,现在则是国外供应链和需求严重受损。供给侧主要是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受阻,需求侧则是出口锐减;疫情可能根本改变之前的供求格局,有些失去的市场很难恢复,甚至可能不会再回来。因此,要维护国内国际循环顺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加强内部科技攻关、产业升级和进一步扩大内需。要着力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释放新兴消费潜力,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培养居民健康生活习惯;把产业链提升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把民生投资与“新基建”结合起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大幅度提高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使新的经济循环建立在更高的技术基础之上,必将为扩大内需提供中长期持久动力,以“六稳”“六保”促进扩大内需战略。

  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当前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短板仍较突出。研发投入强度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尚需提高,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深层次制度障碍还没有破除,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发展到今天也不能再依靠任何其他国家。美国一个国家针对一个公司,就是因为华为在挑战美国的科技领先地位,高科技的进步、产业链的提升只能靠自己。同时,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需要进口环节顺畅。由于疫情和复杂国际环境的影响,一些零部件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必将转向国内生产,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把关键核心技术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从体制机制上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使国家科研资源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单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以科技产业链价值链的升级,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的稳定和发展。

  营造宽松的政策、经济和社会环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要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这就是,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让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明显提高,让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5月1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对国际国内作出的承诺,是产业链提升和双循环格局的制度保障,将推动中国更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据此,要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以资金循环启动产业链供应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世界工厂,也将成为最大的世界市场。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合作共赢,与世界共辉煌。中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但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雄厚经济基础、巨大市场潜力和亿万人民的勤劳智慧。挑战也是机遇,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中国必须在开放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作者李旭章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博导)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