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主题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09-02 09:04

  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物资,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所谓“衣食足,仓廪实,天下安”。不久前,中央提出“六保”任务中,“保粮食能源安全”位列其中,这也是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体现,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

  要手中有粮。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断提高防范化解粮食领域重大风险能力,“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因此,我们在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居安思危,从战略角度把粮食看得深一点、远一点、重要一点,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标准和要求,保证基本粮食产品的储备数量,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要建立健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各级储备能力和调运能力,只有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发展大局就有了坚实基础,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就更有底气。

  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我国有14亿人要吃饭,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随着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开始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国家不需要那么多的粮食”的想法在一些人的脑海里开始涌动,一些地方只看眼前,不顾长远,出现了放松粮食工作的倾向。这次疫情给那些粮食脆弱国家造成了诸多麻烦,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要保证粮食质量。当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粮食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存在较大缺口。随着全社会营养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质量的粮食需求量也将呈刚性增长趋势,优质粮供给不足的问题会更加凸显。对此,我们要更加重视粮食质量,这里的质量不仅包括粮食的品质,更要注重粮食的优质品种,适应人民对好粮油的更高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要有预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于可能的风险,应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做好各种应急演练,使预警体系更加有效高效;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应当快速作出反应,出台科学、有效、具体的风险预警行动方案,化被动为主动,将损失降到最低。要不断完善我们的粮油统计信息系统,提升统计上报水平,一旦发现苗头性的突发情况,党和国家可以立即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预案。这次疫情的发生,还警示我们在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储藏运输设施和条件建设上,既要有能力保障粮食多元化供给,更要有相应的应急调控和调运机制,满足市场供给,规避市场波动,稳定粮价,稳定市场,稳定预期。要切实提高疫情情况下,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解决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滞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确保粮达天下,保障粮食安全无恙。这次疫情期间,一些地方遇到了采购“无处”、捐赠“无门”、通关“无路”、配送“无序”等现象,不少粮食物资无法第一时间运到急需的地方,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应急体系,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建立稳定常态化的具有权威性的应对协调体制机制,保障当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快速决策、快速解决粮食应急保供。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只有高质量的粮食保障,才能护航高质量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只有确保粮食之基更牢靠,做到拉得出、用得上、有保障,才能确保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定、安全之基更牢固。(凌华)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