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0-09-16 08:20

  编者按: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号召一周年之际,由省委宣传部、河南日报共同组织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理论文章,从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品牌、文旅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现将专家学者撰写的理论文章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筑牢文化旅游强省之魂

  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姜继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开展黄河文化宣传,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全省文化旅游大会对文化旅游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加快构建“一带一核三山五区”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发展文化旅游的最大优势是黄河文化,最有竞争力、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也是黄河文化。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打造体现中华悠久文明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将为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延续黄河历史文脉。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坚定国家文化自信的战略抓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平台。河南是黄河的历史地理枢纽和治黄主战场,黄河文化在河南形成、融合、发展,具有根源性、延续性、融合性、核心性四大特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实证与支撑,彰显了其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中华民族之魂的战略地位,是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依托。要通过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体系,大力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传播黄河文化。分布于黄河沿线300里范围内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古都,集中承载和见证着璀璨辉煌的黄河文化,是黄河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郑州、开封、洛阳作为文化旅游强省的核心板块,作为传播黄河文化的主阵地,正围绕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实施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宋都古城保护和修缮工程等10多个重大项目。

  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沿黄地区是典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带。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并持续迭代更新。一是挖掘文化内涵,实现资源到产品的转化。郑州惠济区总投资约50亿元的荥泽古城项目以“传承文脉、更新产业、复兴空间”为规划建设理念,实现“文化资源到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到旅游品牌”的转化,将成为郑州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引爆性项目。二是建设黄河文化地标,展示“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如郑州市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210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黄河郑中心”,叫响“天下黄河观中原,中原黄河观郑州”品牌。三是研学中原黄河,读懂华夏文明。重点依托黄河流域的博物馆、大遗址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推出一批黄河文化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推动黄河文化植入国民教育体系。四是以科技、文创、互联网等赋能黄河文化。坚持“跨界融合”思维,借助科技、文创、互联网等激活并传播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文化遗产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强化项目支撑 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李迎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理解,“根”主要体现在:根源性,即黄河流域史前文明连续完整,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最早的中国建都、姓氏的祖根都在这里;核心性,即黄河流域是历代王朝都城所在和政治、经济、文化、宗法、礼乐、思想中心;包容性,即农耕、游牧等文明在黄河流域交汇,华夏诸族在黄河流域融合;连续性,即世界四大“大河文明”中只有黄河文明不曾断流。“魂”主要体现在:黄河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创造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和执着追求的梦想精神。

  河南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黄河文化孕育传承的核心区。河南历史文脉最完整,从史前到夏商周再到隋唐宋,中华文明在河南赓续未断;核心地位最突出,地处天地之中,以洛阳为中心连接西安、开封,支撑了古代中国文化高峰;治河成就最辉煌,历代黄河泛滥、改道基本都与河南有关,主要治水实践和治河技术发生于河南;文化遗产最丰富,拥有全流域四个古都、近一半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近四分之一的国家级大遗址,世界级文化名片遍布各地。因此,河南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基础、有优势,理应当主力、担主责。

  一年来,我省坚定扛牢历史责任,抢抓战略机遇,以项目谋划实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共谋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项目179个、总投资6218亿元,其中2020年重大项目31个、年度投资310亿元,着力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悬河文化展示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建设。下一步,将着力做好四篇文章。一是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推动黄河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打造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和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强化黄河文化研究阐释,做好代表性遗址的研究发掘。二是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推进郑州、开封、洛阳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实施一批古都风貌和重点遗址保护标志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构建黄河文化博物馆展示群。争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放大与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叠加效应,实现中华文明全景展示。三是弘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系统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道德规范和优秀传统,深入践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实施“感知黄河”文化工程,加强黄河元素开发利用,推出更多艺术精品和文化产品。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扩大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影响力。四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中华源·黄河魂”主题,高水平建设花园口、小浪底、东坝头三大特色片区和晋陕豫、冀鲁豫、豫皖苏三大旅游协作区。以“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为整体形象实施专题规划,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擦亮“中国功夫”等世界级品牌,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实现文旅资源“串珠成链”。

  丰富和发展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

  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 张锟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魂之所附、根之所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创造性地吸收进步思想,并与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了创新性发展。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的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爱国主义精神是本质特征。黄河流域是炎黄子孙的祖脉之地,黄河文化天然饱含着民族认同、国家统一的精神内核,黄河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当下掀起的对黄河文化研究的热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

  民本思想得到丰富和升华。“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些思想均发源于黄河文明,并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坚持治水兴水、以水利民,新时代更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治理黄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供水安全,让黄河流域人民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始终。从1999年8月小浪底工程建成至今,黄河已连续20年不断流,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范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系统治理”等生态文明思想,唤醒了人们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也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黄河真正成为“生态之河”。

  集体主义精神星火燎原。面对困难和坎坷,中国人民总能迸发出“人心齐、泰山移”的集体伟力,新中国的治水史、抗洪史彰显了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精神。黄河水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项水利工程人民胜利渠和共产主义总干渠流入卫河,灌溉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在河南新乡、焦作、濮阳及河北、山东、天津等地,先后涌现出很多带领群众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生动地体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

  制度自信成为精神内核。黄河是母亲河、生命河,也是桀骜难驯的忧患之河。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兴建了一批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黄河从被动治理到主动调控并很好利用的重大突破。新中国的治黄史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丰富和发展了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

  黄河文化的河南禀赋、范围及定位

  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新斌

  河南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中,要厘清文化禀赋,探寻古今区域,找准文化定位,这是历史赋予河南的崇高使命。

  根、干、魂是黄河文化的河南禀赋。“根”是黄河文化河南禀赋的首要表现。以“三皇五帝”为代表的人文始祖文化在河南,当今100个大姓中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干”是黄河文化河南禀赋的重要表现。黄河文化具体表现为以都城为代表的中央文化与国家文化。从夏代到北宋的3000多年间,河南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有四个在河南。无论是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夏商洛阳、郑州、安阳,王朝繁盛时期的汉唐洛阳,还是艳丽华彩的北宋开封,都是那个时代文化的最高代表。“魂”是黄河文化河南禀赋的内在表现。无论是三门峡的“中流砥柱”,还是郑州以下的黄河治理,都体现了中国人与大自然奋斗的不屈精神。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大河两岸流传的传说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当代的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都是上述历史文化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根基。

  当代黄河干道在河南全长711公里,流经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8个市、28个县(市、区),总面积达3.62万平方公里。其特点是河道形态复杂,滩区面积大,居住人口多,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是黄河治理的重中之重。历史上黄河下游有26次改道,其中有5次大改道。北流故道涉及新乡的延津,鹤壁的浚县,安阳的滑县、内黄、清丰,濮阳的南乐等,主要是北宋以前的周秦汉唐时期。南流故道涉及商丘、许昌、周口、漯河等市和若干县,主要是北宋之后金元明清时期。河水(黄河)、济水、淮水(淮河)与江水(长江)并称为古代“四渎”。研究黄河必须研究淮河和济水,研究淮河和济水也必须研究黄河,河济淮构成了历史上非常特殊的“大黄河”。

  由于所处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文化影响不同,沿黄各个区域在彰显黄河文化的过程中所承担的使命是不一样的。河南独特的地理区位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河南黄河文化的龙头地位,其学术基础表现为地貌景观的完整性、支津文化的丰富性、核心地位的特殊性、历代治河的关键性和民族形成的熔炉性。河南黄河文化的龙头地位,决定了河南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上要举大旗、挑大梁,与相关省区把黄河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做实。

  发展文化新业态 推动黄河文化资源转化

  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研究员 闫德亮

  新时代推动黄河文化资源转化,其实质就是通过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即用创造性转化实现创新性发展。为此,我们要在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内容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加强思维创新。打破惯性思维,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做“减法”的意识,把“减法”做好,使“加法”价值最大化。做好“减法”,就要突破区域、行业、业态之间的障碍,整合力量、合作共赢;降低文化行业的准入门槛,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给予更多金融支持和发展机会;去同质化,以现代化的思维与运营唤醒、激活古老的黄河文化基因,创造出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新业态。

  加强技术创新。文化新业态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发展。要积极借助5G、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势,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开发,包括大数据库体系、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休闲观光区等建设以及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等。

  加强平台创新。聚合微信、微博、网络直播、APP、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组成矩阵型社交媒体。加强场所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智慧文旅云平台,发展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推动黄河文化的转化与传播。开发VR/AR智慧体验中心及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提升黄河文化数字化资源库的利用率,让体验者在潜移默化中感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强内容创新。文化产品的灵魂是文化内核,要借助新数字技术深挖黄河文化内涵,以塑造黄河文化地标、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开展黄河文化多向度旅游为载体讲好“黄河故事”。借助新兴文化业态创新讲故事的方式,发掘人物形象与故事内涵,既讲好载入史册的历史故事,又讲好蓬勃发展的现代故事,既讲好撼人心魄的英雄故事,又讲好广为流传的百姓故事,将黄河文化蕴藏的人、事、物、精、气、神、魂展现好。

  加强制度创新。管理部门要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先进的模式引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规范的制度保障,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成熟发展及广泛应用。加快构建有利于推动黄河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相关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文化管理、资金扶持、人才支撑、评价考核体系等,特别要重视高端文化管理人才、创意人才的培养引进。建立黄河文化新业态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联动,打破传统业态按区域、按行业治理的习惯模式,探索建立适合新业态发展的管理规则。

  构建河南博物馆体系 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河南博物院院长 马萧林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地处黄河文化核心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远的影响力。河南省博物馆要服务国家战略,肩负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

  构建博物馆体系做好大文章。坚持以国家级和省级博物馆为龙头、市县级博物馆为骨干、行业和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基础体系,有效实施精细化管理和融合式发展,激发博物馆内生活力。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省级统筹、科学布局,加强博物馆规划选址、建筑设计、新建扩建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加大对主题类、遗址类、革命类博物馆的支持力度。二是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博物馆展览主题,实现错位多层发展。改善场馆空间利用,深挖特色资源,发挥巡展、专题展、联展优势,力避展览结构同质化、陈展方式单一等问题。三是紧扣文旅融合。主动纳入全省旅游发展规划,拓展与旅游市场及相关行业的深度结合,在信息共享、宣传推介、研学旅行上下功夫,丰富黄河文化文旅消费产品供给。四是加快协同步伐。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河南省博物馆联盟”的组织、协同作用,与教育、科技、传媒、旅游、设计、商业、生态保护以及新业态等多领域融合发展,让黄河文化成为博物馆服务社会的新资源、新动能。

  聚焦黄河文化讲出好故事。一是提升陈列展览社会效应。策划举办黄河文化主题展览,运用空间叙事手段,融合视听媒体和互动技术,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向公众呈现黄河与文明发展、古都变迁、城市兴衰的内在联系,让黄河文化精神鲜活起来。二是形成教育服务联动机制。发掘博物馆藏品与黄河文化的内在关联,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及社会专业力量,开发黄河文化主题学习课程,共建共享教育项目库,让黄河文化故事深入人心。三是打造文创产业矩阵平台。建设文创研发基地,推出黄河文化主题文创赛事。与文创、科技、物联网企业深入对接,实施博物馆连锁化、体验式营销策略,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黄河文化情怀贴近生活。

  拓展传播平台探索新路径。河南省博物馆体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为全面打通和拓展文化信息传播渠道,持续讲好“黄河故事”,一方面要强化融媒体平台建设,继续寻求与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专题合作,并通过云展览、直播分享、远程互动等形式,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要对黄河文化数字资源进行采集整合,尝试建设集藏品文字、图像、图形、视频、音频与互联网应用、远程协作、信息播放与存储等技术于一体的媒体平台,服务线上线下陈展和教育宣传工作,实现专业知识可视化、普及化,为观众奉献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视觉盛宴。

  在黄河文化视野中创造黄帝文化的新价值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汪振军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自2006年在河南新郑市举办以来,已有15个年头,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如何在黄河文化的视野中创造黄帝文化的新价值,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黄帝文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既有历时性,也有共时性。创造黄帝文化的新价值,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一是从黄帝文化向黄河文化转变。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是血肉一体的关系,讲黄河文化不能不讲黄帝文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仅是黄河文化的关键词,也是黄帝文化的关键词。二是从区域文化向流域文明转变。黄帝文化不仅是郑州的,还是整个河南的、黄河的。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历史上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郑州处于黄河中下游交汇处,是黄河水利委员会所在地,因此河南应在整个黄河流域文明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三是从小格局向大格局转变。在河南和其他地方有大量的黄帝文化遗迹,影响力遍及全国。黄帝文化精神包括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多元统一的包容精神、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和奔流入海的开放精神,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四是从文化的反向关系向正向关系转变。文化资源与文化发展的反向关系是资源厚重但没有变成文化产业,正向关系是文化资源实现有效利用,变成了文化产业。黄帝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还没有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开发和利用的空间非常大。五是从文化符号向日常生活转变。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要与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文化离不开人伦日用、民风民俗。传承黄帝文化,就要让老百姓认识感受黄帝文化,让黄帝文化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精神信仰。

  挖掘黄帝文化的新价值。弘扬黄帝文化、挖掘黄帝文化的新价值要做好四个方面。一是民。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动黄帝传说和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黄帝文化深入民心。二是融。黄帝文化代表了黄色,生态文化代表了绿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就是黄与绿的融合和交响。要建好黄帝文化产业园,让游客感受和体验农耕文明,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三是活。发挥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出更多以黄帝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剧、动漫、游戏、短视频、实景演出、歌舞剧、非遗体验和研学活动,让黄帝文化“活起来”。四是带。目前有关黄帝文化的文创产品的开发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和市场。要在做好黄帝文化创意产品上下功夫,让人们“把文化带回家”。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