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党史研究的特色、路径及建议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0-09-30 09:42

  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以下简称河南党史)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共产党带领河南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为研究对象,兼具政党研究的学术功能和政治社会化的宣教功能,在河南省学术研究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河南党史研究的特色和亮点

  河南党史的系统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河南省内各级党史部门为主要研究力量。经过近40年的探索发展,河南党史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研体制机制,在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色和亮点:其一,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开展党史研究。严格遵循历史的事实逻辑,注重用史料说话,在加强完善对河南地方党史宏观研究的同时,探索开展相应的微观研究和实证研究,党史研究的内容也不断深化和拓展。其二,探索构建“机构协作、学科交叉、平台共建”的科研工作机制。加强了同省内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社科研究机构等单位的联系协作,积极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多种方法并用的科研合作平台,初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力攻关、共同发展”的河南党史研究大格局。其三,推动建立针对性强、影响力广的河南党史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机制。以“存史、资政、育人”为根本导向,按照“解读历史、提炼智慧、关照现实、指导实践”的基本要求,集中反映党的奋斗实践、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深入挖掘党的精神力量,为河南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河南人民继往开来、砥砺奋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

  河南党史研究的方法和路径

  河南党史研究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从历程、事件、人物、精神等重点研究方向入手,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深度广度等方面积极探索、深化拓展,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立体的研究体系。

  以伟大奋斗历程为核心,构建河南党史主流话语体系。客观准确地反映党领导河南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中原大地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是河南党史研究的核心内容。因而,河南党史研究始终坚持讲政治的第一位要求,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牢牢把握河南党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进一步改进完善党史宏大叙事的传统,全面反映党引领河南发展进步的历史脉络,尽力勾勒党领导河南人民不懈奋斗的基本面貌,以《中国共产党河南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等河南党史基本著作的研究编纂为主要实践路径,构建起科学、系统、专业的河南党史主流话语体系,为党的理论武装和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以重大党史事件为重点,构建河南党史权威解读平台。对河南党史重大事件发生发展原因及经过进行发掘与评判,尽力重现真实的历史图像,正确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河南党史研究的基本内容。以挖掘整理丰富的、多层面的档案文献、口述史等第一手史料为基础,进行分析甄别,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客观呈现和反映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尤其是从理论上和历史上对那些与现实政治紧密联系、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河南党史重大事件进行解读分析,对党领导河南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的基本史实及基本结论正本清源、鉴别真伪,对被戏说或丑化的党史事件进行还原,恢复其真实面目,使人们对历史有所反思警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以重要党史人物为载体,构建河南党史人物研究文库。中国史学历来重视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正确记载、准确分析和科学评价重要党史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是正确认识和记载党的历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河南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河南重要党史人物、著名革命先烈,以及对党的事业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发展以及他们对河南乃至中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进步作出的重大功绩和优秀品德进行记载和研究,形成了以《河南党史人物传》丛书为主要成果体现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河南党史人物档案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汇编。

  以宝贵精神财富为支撑,构建河南党史完整精神图谱。在党领导河南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大地上孕育形成了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为代表的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充分发掘、梳理研究这些伟大精神,是河南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化、学理化地深入研究阐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等的产生条件、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历史作用、时代价值,尤其是深入解读、生动呈现伟大精神背后具体的党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挖掘、清楚梳理伟大精神的实践基础、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更深邃的史识和更真实感人的史料对精神进行阐发,从而构建起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的河南党史完整精神图谱。同时,积极审慎地选取、确立和阐发河南党史上的其他代表性革命精神,在充分的史料支撑、一定的研究积淀和公众的情感认同基础上适时补入新的精神财富,推动河南党史精神图谱与党在河南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不断向前延展、趋于完整。

  以基本口述实录为基础,构建河南党史研究扎实根基。党史研究的对象既包括过往的历史,也包括正在发生的历史。正在发生的历史具有典型的“当代”特征,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记录,也能最广泛地被历史当事人或亲历者所见证。因此,对正在发生的历史进行记载而形成的实录,对历史当事人进行访谈而形成的口述,成为河南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样式。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研究编纂改革开放实录,如实记载全省各地、各部门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重大成就、重大经验,积极“抢救”老同志、当事人的口述史料和回忆录,生动真实再现历史原貌,与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把河南党史研究推向深入。

  对河南党史研究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党史研究不仅具有“呈现史料、陈述史实、解读史事、评价历史”的学术功能,还承担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铸魂聚力、经世致用”的政治功能,两者不可偏废。如何实现两者间的互补、平衡乃至并进、共赢,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新时代河南党史研究创新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河南党史研究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定力,坚持遵循“党史姓党”基本原则,在这一基本前提下,着眼于党史研究历史学科的基本定位,继承发扬中国传统史学贯通今古、经世致用等历史思维和优良传统,合理借鉴西方史学关注现实、关注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相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努力以更全面的史料呈现、更精到的史实分析、更公允的历史评价、更彻底的理论诠释说服人、打动人和武装人。

  其次,研究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党史研究的客体决定了它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树立新思维、开辟新视角、拓展新领域,推进党史研究不断深化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深沉、持久的理论源泉。长期以来河南党史研究更多侧重于宏大叙事,但对决策、制度在基层的实际运作情况和效果关注不够,对基层档案和民间史料利用不足,微观的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不多,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随之降低。上世纪80年代胡乔木曾就党史研究提出了“四面八方”的分析方法,新时代的河南党史研究,应在更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坚持开放性时代性,从四面八方的角度把握全局,探索开展细致入微、见微知著的微观研究,努力在历史翻涌的大风大浪中分析历史细节,让历史的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但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研究误区。

  再次,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党史研究具有极其强烈的无可回避的政治性与现实性,加之传统治学思维的赓续及地域性党史研究的局限,新时代河南党史研究需要有系统、开放的眼光,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做到科学性、思想性、政治性统一,并加强党史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普及。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通研究党领导河南人民百年奋斗历史,深刻解释党百年来历史变迁的内在动因和历史必然,注重弘扬伟大成就、优良传统、宝贵经验,突出主题与主线,彰显主流和本质,以利于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把历史与现实、史实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深化研究,在尊重历史本真的基础上,辩证地看待和解答河南党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历史问题,从新时代高度、从新时代面临的问题出发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史鉴今。同时,还要充分重视对官方和民间档案等第一手史料的挖掘、爬梳和运用,注意培养研究者敏锐观察力和学术创新力,以“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的创新思维和“十年磨一剑”的考据功夫开展具有独创性、富有新意的研究,接续发现并填补河南党史上的研究空白,推动河南党史研究不断向更深处、更远处漫溯。

  (作者薛琳 赵太航单位:省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