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11-16 10:5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还注重广泛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中华文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科学思想体系。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有助于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增强对这一重要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重要的理论渊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底层逻辑高度一致。底层逻辑是指一种思想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遵循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核心概念之间相互建构关系所依据的内在逻辑。底层逻辑是一种思想理论的内核,对这一思想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主张具有内在规定性,并且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一思想理论的性质、发展前途和演进方向,以及可能呈现的理论形态。在世界观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意识也具有能动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既看到我国国情中不变的因素,也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使主观世界更好符合客观实际,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在认识论上,这一新思想坚持世界是可知的,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强调实践出真知,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但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强调要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推进理论创新。在方法论上,这一新思想坚持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坚持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演进。

  二是理论品质一脉相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理论品质上一脉相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它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总结。同时坚持实践出真知,强调理论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这一理论品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科学性特征,把它与宗教思想体系区分开来,把它与空想玄想建构的理论形态区分开来。它的人民性,体现在不虚伪空洞地宣称自己的理论是普世理论、超阶级理论,而是公开而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边,公开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民立场,明确宣布自己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代言。这一理论品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认为社会科学不可能脱离实际,做到真正的完全的价值中立,纯而又纯。它的实践性,体现在始终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从党和人民事业推进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出发,紧密结合实际需要,总结经验,形成思想,建构理论。这一理论品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基本逻辑,即从广大人民群众求得自身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实践需要出发,以指导实践发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为理论建构的目的。它的开放性,体现在承认实践是永远向前发展的,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南而不是教义,坚持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体地、历史地、联系实际地分析新的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认识和思想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是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一以贯之。从理论建构坚持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这一新思想坚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征这一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形成治国理政的方略和各项政策措施;坚持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新局面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中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前进;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真正英雄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遵循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深入群众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方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了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坚持群众路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方法,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四是许多具体思想、具体观点具有直接的理论继承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都可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有关思想和论述中找到理论源头。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社会建设的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建设人民军队和现代化强大国防的思想、革命斗争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思想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一国两制”构想与和平统一祖国思想、对外开放思想、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和平外交思想、现代战争与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等,都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营养。这一新思想中有关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都可以在上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找到直接的理论渊源,呈现出鲜明的理论继承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念和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许多重要观点、理念、思想等都可以在这些思想理念中找到文化根源和依凭。

  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精神实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理念一脉相承。自强不息理念指人应效法自然天地刚劲强健的品质,奋发图强,追求进步,不屈不挠,永不停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行动指南,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强起来,各方面都要强起来。这种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的理念一脉相承,同时又赋予了该理念以新的时代内涵,是这一古老理念的时代表达。

  再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找到文化渊源。以民为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政治思想之一。西周初年,中国主流政治思想实现了由重视鬼神向重视人的转变,为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列国间竞争的加剧,“重人轻神”的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获得了当时各主要学派的普遍重视。春秋以后,历代思想家对民本思想多有论述,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民本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立场,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在新时代的具体表达,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又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寻求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日新观念中找到文化依托。日新观念认为,天道日新,天地自然运行看似循环往复,但每时每刻都会有新变化。人应当效仿天道,追求日新月异,不断变革求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德日新,万邦惟怀”、“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经典名句都体现了这一观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并发展了日新观念,高度重视改革创新,强调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来源,坚持通过不断的改革、持续的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源源不断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生机和活力。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日新观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赋予了这一理念新的时代内涵。

  此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追求共同富裕,提出精准脱贫思想,强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等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中汲取了营养。这一新思想坚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和运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模式上的表达。这一新思想关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的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德化人,强调对人民的教化,以文化人的德治思想中汲取了智慧。这一新思想关于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思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虽大,忘战必危”的理念中汲取了营养。这一新思想认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和平相处、交流互鉴、共同发展,推动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这一主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协和万邦思想的创新性发展。这一新思想坚持底线思维,强调全党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高度重视防范风险挑战,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居安思危理念的时代表达。这一新思想充满着真挚的人民情怀和无畏的担当精神,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博大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表达。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中华文化土壤,充分吸收了中华五千年文明滋养,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

  三、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坚持中国之“道”、社会主义之“道”和吸收借鉴其他文明之“术”为我所用紧密结合,形成了有容乃大、开放包容、体现人类文明发展最新成就的思想体系。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现代化的理念。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到目前为止,现代化有两种主流的模式,一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其代表是英美。一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代表是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现代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注重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有益的理念和做法,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思想和方略,代表性的有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关于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思想、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想等。

  二是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治国理政和调解社会关系。西方国家在运用现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治国理政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借鉴了西方国家的有益做法,形成了系统的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公正。

  三是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组织现代化大生产的思想。西方国家在运用市场手段组织现代化大生产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作出新论断,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的又一重大成果。

  四是高度重视科学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度重视科学和技术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形成了系统的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思想和战略部署,推动当代中国在创新性国家建设上快步前进。(作者:李涛,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副教授、科社教研部副主任)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