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十四五”科技创新高地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0-11-19 07:5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五中全会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世界大势与中国优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世界发展格局和形势,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进行了科学分析,这是我们精准把握“十四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大势的根本原则和基本依据。

  “十四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大势将趋于复杂化。纵观人类历史,科技创新在世界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相应地,科技创新世界大势将趋于复杂化。其一,国际科技创新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受到阻扰甚至出现断裂,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各国都在积极寻找推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科技创新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拥有较快科研发展能力,较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能够向科技产业链、全球价值链的上游攀升,在国际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其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始终是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不断加强,科技的闭门创新已经不再适合当今以及未来世界的发展,科技创新需要汇聚更广泛的智慧和力量。2019年我国已与21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并发表论文,合作的论文总数达到1980年的2800多倍。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六大洲138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相关论文产出与影响力提升显著。随着国际科技创新领域日益扩大,我国已经与16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订了114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64个国家和地区的99个驻外使馆派驻科技外交官。

  中国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科技创新机遇。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科技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发性科技创新。近年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成为缓解疫情冲击、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球都能够获得北斗系统高质量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大国重器举世瞩目。随着国际贸易摩擦更为频繁,逆全球化沉渣泛起,全球产品供应链受到人为阻扰,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实施高新技术断供政策。为此,我国更加重视本国科技自主创新,梳理“卡脖子”清单,将其列为科技创新清单,因为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到。通过不断增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意识,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向世界分享更多的中国科技创新成果,才能在应对全球化挑战中,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中国的科技创新更具开放性、交流性、合作性。中国的科技创新从来都不是封闭式的创新,改革开放40多年来,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对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一直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积极融入世界创新体系。今后,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发展也越来越需要中国。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中国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热土。

  中国在世界科技创新格局中的地位将不断提高。中国在高铁、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已经位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自主科研创新的加快发展,中国有望在某些领域的科技创新领先世界,以产业作为科技创新运用和推广的载体,抢占国际中高端产业链。具体来看,“十三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2.21万亿元,较2015年增长56.3%,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创新正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重点突出“十四五”科技创新特色和阶段特征

  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的变化,即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创新能力急需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未来,科技创新将进一步助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持续攻关,不断提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例如,5G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区和高新区成为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培育高新科技创新产业的核心载体,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多达2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1万家,创新创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战略性科技新兴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制造业科技创新、服务业科技创新、数字科技创新等相关产业将大有蓬勃发展之势。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发展格局。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技创新在我国创新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紧密联系、协调发展,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根本所在,科技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支撑。未来一段时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逐渐形成,这是根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作出的战略判断。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第一,科技创新更加贴近人民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和个人健康。近年来,我国人口老年化趋势日益凸显,重大疾病防治的科研攻关给他们带来福音。第二,科技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产生活。截至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都已经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给他们带来福祉的不仅是物质产品,还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优美的环境。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一方面,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较大挑战,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迫切需要复苏和发展,如何将两者兼顾,实现协调发展是一大挑战。二是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目前着重于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缺乏对新型产业、产品、技术,进行创新的动力与能力,绿色产业处于起步期,还未形成一定规模。科技创新能够更好地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绿色科技的发展不但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低碳、便捷,助力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而且绿色科技带动的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的发展将促进绿色就业,进而助力实现人民绿色健康的美好生活。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首先,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国家安全发展,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条件。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全会进一步指出,“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筑牢国家安全屏障”。面对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经济安全,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支撑。其次,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经济现代化,支撑引领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社会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社会;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政治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文化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生态文明建设,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最后,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军是新时期推动科技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加快国防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的根本支撑和引领力量。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发挥体制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十四五”科技创新高地。

  加强党对科技发展的领导,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过去我国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正确指挥和科学决策,使得我国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历史和实践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全面领导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主导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重视科技创新主体,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全球高端科技产业合作,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步伐,更为重要的是加强研发设计、科学技术的原发性、自主性创新,构筑中国科技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和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全球范围内高端人才在我国就业创业创新。进一步加强我国教育培训及配套体系建设,巩固基础教育,大力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水平、能力的创新人才,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培育坚实的后备力量。创建举国体制,为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目标,凝聚全国力量在特定科技创新领域集中攻关。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加强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我国不断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科技领先、关键核心技术领先都与他们重视基础研究高度相关。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我们国家必须要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切实加大基础性研究的投入,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效能。

  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开放合作,促进和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落地。开放合作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应有之义,自立自强是进行开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要开放合作、交流互鉴,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与世界各国就科技政策、发展规划、科研伦理以及共同关注的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对话交流,在开放合作中求同存异,努力形成更多国际科技治理的共识。进一步优化中国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来华工作创业的海外人才提供平等机会和便利条件,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创业者青睐的一片热土。

  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全社会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科技创新投入是巨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趋势是更加贴近群众生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十四五”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行为方式、社会心理等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新”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模式,真正体现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因此,以党建引领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要体现共建的科技创新力量来自人民群众,共治的科技创新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科技创新成果为了人民。

  (作者李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