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11-25 08:29

  “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全面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尤为迫切,我们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系统构建“从0到1”的突破体制机制。

  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加强顶层设计:一是从国家中长期科研计划制定执行中,构建对战略性基础研究进行长期稳定支持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二是在战略性基础研究、重大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凝聚国家意志,通过设立重大专项来打破条块分割,避免分散化、碎片化和重复化,构建各协作单位既协同又竞争的新型举国科技体制;三是构建开放的、国际化的科研协作平台,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研究合作,通过开放包容、互惠共享来吸引国际一流专家参与基础研究;四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开展系统性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教学改革,为提升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后备军。

  以有效释放我国科技队伍巨大创新潜能为目标,促进原始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一是依据原始创新的特征和规律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高校、科研机构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宽松环境,让其在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管理、用人、评价、激励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二是依据原始创新所具有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来构建具有容错功能的柔性考核机制,在坚持循从科学性、服务社会性、合理合法性的基本原则前提下,构建鼓励创新探索的保障机制,来提供追求卓越、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土壤;三是以扶持和培养青年科学家和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为目标,改革目前人才计划评估机制中,不利于实现长期目标的基础研究的考核评价内容;四是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用税收杠杆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进而有效激励企业高端人才参与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科研团队,打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创新的环节。

  以保障我国科研人员投入原始创新的热情和可持续性为抓手,激发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一是构建以中长期科研成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分配政策,以避免基础研究存在的长期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成果滞后性等客观因素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损失,有效鼓励科研工作者甘愿坐“冷板凳”来投入基础研究,改变目前科研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热衷于从事容易出论文、出成果的短平快课题的现状,抑制科研工作中浮躁、急功近利的风气,弘扬厚积薄发的科学家精神;二是深入持续开展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和唯奖项)专项行动,构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人才评价机制,将评价人才的成果周期延长,降低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评价权重,将科研人员承担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工作业绩等实践成果比重扩大,激励科研人员投入长期的基础研究;三是从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来为科研工作者打造原始创新的和谐环境,对原始创新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精准培育扶持,尊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兴趣、技术能力、自主探索性,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来保障科研工作者都能够合理分享原始创新收益,确保可持续发展。(黄时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