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要义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12-01 15:4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引人关注,令人振奋,意味深长。

  一、“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既包含着多维度的内涵,也涵盖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发展”至少可以从满足人、依靠人、引导人三个层面来理解分析。一是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用等多种不同物质需求;满足人的快乐、情感、安全、尊重、理想等精神需求;满足人的健康、学习、就业等成长需求;满足人的生存权、发展权、财产权、平等权等权利需求。二是依靠人的各种行为,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发展结果。三是在制度引导人、资源装备人、分工安置人三个维度,依托各种制度规范激励人的行为;通过资本、技术、装备、信息等不同生产要素全面提升人的能力;把优化配置人的位置,人尽其才。

  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集中体现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共同”反映了财富占有方式,集中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二者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该目标的社会理想地位。一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共同”相对两极分化,表征富裕实现的范围;“富裕”相对于贫穷,表征生活丰裕程度。二是普遍富裕,但不是、也不可能靠平均分配来实现,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三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四是从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五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六是内涵的变与不变。目标要求逐步转变,对物质消费等方面的标准更高、更层次化,对民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丰富的内涵。同时,基本内涵和根本目标没有变,始终贯穿于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事业,始终是党的价值追求,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二、首次添加“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彰显着实现该目标的能力和底气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曾经出现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此次首次增添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全新的表述内容,意味着对该目标的设定更加务实,顺应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隐含着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决心,表明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勇气,彰显着要实现该目标的能力和底气。

  首先,从需求侧看,随着我国人均GDP已达8000多美元,具有了满足该目标的物质基础,也具有了全面实现该目标的精神渴望。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向往愈加强烈,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诉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该目标的提出与落实自然应提上努力争取的日程。

  其次,从供给侧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主要制约因素。尽管早已告别总量短缺时代,但精神需求、生态需求、权利需求及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等仍难以全面高水平满足。清洁的水、安全的食物、环保的产品等有效供给不能完全满足,影响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全面实现。由此观之,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井喷式增长,但发展却仍不平衡不充分,亟需明晰这一远景目标,引领更持续、更公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再次,对该远景目标的具体落实,“十四五”规划针对收入、就业、教育、养老等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课题进行了系统性部署,以切实保障目标的实现。

  三、并列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着其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彰显着决策层的远见卓识

  “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不仅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新发展理念的一条根本红线,体现着二者之间内在的互动逻辑,彰显着决策层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的远见卓识。

  首先,细读公报,“人民”二字贯穿始终,充分彰显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有所论述。“十四五”规划再次重申,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题中之义,体现了我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次,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民生幸福相契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和担当。我党一贯认为发展的终极目的,正是提高所有人的收入水平,是让所有人在发展过程中受益,是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等弱势群体皆有所依,是“要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再次,向往“人的全面发展”,也重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出现在一起,体现着其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决策层的远见卓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需求都得到满足的状态,比单纯的物质丰沛、生活富足层次更高,是一个多维度、立体、全面、大写的人。而“共同富裕”主要指物质财富极大满足,且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候,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上,就不能单单停留在对物质和精神需求的高水平满足,而应是全体人民、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包括公平的收入分配、优美的生态环境等等,这就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规划顺应历史趋势提出该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宗旨和价值追求的生动呈现。改革发展成果最终要公平公正惠及民生,现代化社会应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四、真正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满足感

  “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未来理想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获得感是老百姓真真正正获得实惠的满足感。

  首先,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凝聚共同富裕的政治共识。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坚定不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千方百计继续做大“蛋糕”,又要千方百计分好“蛋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求。要以创新为抓手,做足人才文章,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优化法治营商环境,重点打造鲜活的营商人才环境,形成具有辨识度的集聚天下英才的工作体制,落实尊才、爱才、用才、容才、留才的工作导向。

  其次,要实施完善全民终身教育战略,打造人的全面发展的微观基础。知识信息日新月异,观念变化是时代不变的主题,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应认识到时代的常态是变化,应对策略在于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同时,科学技术蕴含着巨大生产力,一旦与生产相结合,将推动社会深刻而飞速的变化。要意识到鼓励并保障公民参与实践活动尤其是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的潜力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以应用和发展;而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永恒的动力,正是在劳动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才能在促进自身完善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进步。

  再次,要高度关注现代化进程与共同富裕进程的协同共进。统筹推进两个进程,补齐补足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中存在的诸多短板和弱项,进一步巩固决胜脱贫攻坚战成果;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减少低收入群体比重。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夯实“橄榄型”社会结构。全面提升科学、文化、法治素养、文明程度和健康水平,促进人民精神富有。

  第四,深化改革创新,完善满足人的多维度需求的保障机制。制度使人的活动具有稳定性和秩序性,发挥着导向作用、规范作用、激励作用。满足人的多维度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产权制度,打造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基础;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维护公平竞争,保障所有参与者的全面发展;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加强社保制度改革,促进医疗、教育、卫生、就业、养老等关乎美好生活的兜底网织得又密又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杜明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