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是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节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为我们指明,推进乡村振兴要“跳出‘三农’看‘三农’”,要从协调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大局来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县域是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的基本单元和着力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节点。在乡村振兴中,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县级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
(一)乡村振兴需要县域统筹谋划
首先,县域是实现乡村振兴统筹谋划和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最佳基本单位。广大农村地区村庄众多、情况各异,各地人口规模和分布、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产业发育度等情况差异很大,省市一级政府很难具体指导。乡镇和村虽然更了解实际情况,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只有县级政府既了解具体情况,也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将统筹推进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其次,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县域整体推进。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能只盯着农村,不是简单地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而是要统筹谋划县域的城镇和农村建设。县城是吸引县域农业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载体,乡镇是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而村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解体和重构的过程。这些都需要以县为主体统筹规划、引导实施。
再次,农村改革需要从县级层面整体部署。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村集体资产盘活利用等改革是盘活农村资源、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这些改革需要村集体具体落实,但鼓励改革的政策、改革的配套制度等,需要县级政府明确允许、统一安排和适度调整。例如承包地规模化流转的奖励政策,超占多占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拍卖制度的完善等等。县级政府直接面向基层,可以根据当地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二)扎实推进乡村振行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县域统筹推进能力
一是进一步“放权让利”,激发县域改革活力。所谓“放权”,就是要下方改革权力,明确县级政府可以在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结合本地实际的试点尝试。例如在保证基本住房权利的前提下,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在清产核资的前提下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同时也要进一步推进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公务人员思想观念,营造亲民亲商的营商环境。县级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行政审批权力下放,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所谓“让利”,就是加大对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利用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的机制体制。目前,县级财政压力很大,很多县级融资平台债台高筑。推进乡村振兴是常态化工作,很难保持像脱贫攻坚那样的财政投入力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向县级以下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保证基层运转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绩效、项目资金配套比例、专项投资额度等。另一方面,鼓励县级政府利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例如探索财政和保险相结合的机制,出台地方性的农村投资鼓励办法等。
二是统筹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方面扎实推进县域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切实督导县级政府贯彻落实《河南省推进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创新制度安排,压实省直各有关厅局帮扶产业集聚区的责任,构建上下协力、精准发力的工作体系;出台容错纠错办法,鼓励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完善产业集聚区周边生活配套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新的生产生活聚居点,延长经济链条。另一方面统筹谋划县域产业发展。县城、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重点发展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物流业等;中心镇及周边可以农产品加工业和辐射周边乡村的商业、服务业为主;广大农村腹地以第一产业为根基,因地制宜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
三是加强对县级党委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考核监督。尽快出台《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等考核文件,激励基层领导干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其一,考核层次要简明清晰,明确考核主体单位、考核层级、考核频率等,减轻基层考核的事务性工作压力,同时要明晰考核责任、考核结果对应的激励和处罚标准等。其二,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应科学严谨。组织专业团队,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设计科学严谨的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对象特征,任务重点等设计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其三,考核主体要兼具权威性和客观性。可以采取主管部门考核和第三方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考核工作要加强监管,保证考核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性。选择第三方单位时要注意专业性和本土化相结合,防止出现沟通障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李智永)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