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人民身心健康素质 教育要先行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12-11 08:36

  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系列政策法规,提出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等具体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是将“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并强调要“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

  身心健康素质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人际适应都达到完好的状态。身体健康素质主要指健康程度、体质强弱、寿命长短、营养状况、抗病力等,国际上公认的指标包括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寿命、智能发育不全和伤残人口、各类疾病发病率等。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作为考察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这些心理品质和身体特点影响或决定着个体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通常表现为认知合理、情绪稳定、意志健全、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等特点。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只有正确对待个人、他人和社会,使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相互和谐的状态,才能保持稳定的心态,实现心理健康。

  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是基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相关文件陆续出台,明确“国家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教育在健康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主体地位愈发突出。“儿童”“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其身心健康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中之重。培养健康教育师资、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措施,教育在保障健康教育师资、提供健康服务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第一,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可利用多种形式实施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科学健身知识、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主动防病的意识。强化“每个人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习惯,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第二,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强化户外体育锻炼。开齐开足体育课,确保学生有充分的运动时间。有关部门应重视增加适合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在社区、公园等公共活动空间增设儿童活动设施,持续推动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向儿童青少年开放。

  第三,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遵循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关注和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营造有温度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和接纳。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在大中小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或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筛查、治疗等,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要重点关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心理健康。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重视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高等院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特别是开展本土化心理健康基础理论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及应用,逐步形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心理学理论和临床服务规范。教育部门继续完善相关学科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各级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储备,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

  第五,以评促健,引导学校和政府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将学生身心健康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开展试点探索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学校是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健康教育、提升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场所,教育是提高身心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通过“小手牵大手”,将健康意识、知识、技能和行为由学生和学校进一步辐射到家庭和社会,不断提升全民的健康素养。“十四五”时期,需要进一步发挥教育部门优势,丰富健康教育内容,创新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为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建成健康中国作出更大贡献。(许海霞)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