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应用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0-12-11 08:5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这为教育信息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应用基础

  目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政课教学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学、在线开放课程等,在教学途径、教学形态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教学实践看,信息技术与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结合,对于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影响仍然有限。

  “分众”概念最早出现在传播学中,即面对不同传播对象以不同的方法传递不同的内容。据此,可以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区分受众,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育信息技术将有力支持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应用:教育资源开放能够提供新动力,信息传播方式能够提供新思路,数据整理分析能够提供新方案。

  应用原则

  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事而化”是指根据“事”把握不同的“化”解方法,要求分众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划分不同的群体,面对不同群体、不同事件辅之以不同信息技术手段。“因时而进”是指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密切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形成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精准阐释。“因势而新”是指要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最新信息技术手段服务思政课分众教学。

  坚持以信息技术提高思政课教学精准度。思政课分众教学要在教学精准度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的案例、素材等,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点燃信息化教学正能量,避免信息技术功能异化的负效应。

  坚持教学目的与技术手段有机统一。以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分众教学,必须实现信息技术的互动性与教学方式创新相结合,信息技术体验性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与教学供给精准相结合。

  应用路径

  制定思政课分众教学整体规划。在价值导向上,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要求,突出“分众”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既关注教学模式的变革,也注重教育信息技术在分众教学模式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在发展任务上,统筹考虑分众教学模式应用中的政策环境、现实问题、技术条件、教师能力等因素,既保证发展任务近期的“可切入性”,又兼顾未来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形成推动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应用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责任落实上,通过制定整体规划,划分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田”,强化规划目标的任务意识,使其身份由“旁边者”变为事实上的“主导者”。

  打造思政课分众教学教研团队。一方面,建立一支分工明确的教师队伍,吸收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相关学科专家三个群体的力量,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另一方面,建立教学研究队伍。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应用不仅要对其框架、层次、实施等进行理论研究,还要加强对其实践逻辑的研究,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加强思政课分众教学平台建设。首先,建立教学专门性平台。以强化互动为导向,通过移动通信和数字多媒体协同创新,根据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将理论知识有机分解并创新性地整合重构,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完成理论学习和思维训练。其次,建立教学反馈平台。注重开发和运用教育大数据技术的采集、处理、分析等功能,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反馈,进行数据分析,实现对教学模式、内容、过程等的科学评估,及时掌握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思想动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最后,建立教学辅助性平台。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和体验。

  建立思政课分众教学工作机制。作为教学主体,教师主导着信息技术的使用,在教学设计、过程实施、成效检验等环节占据主要地位,要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积极性;作为教学客体,学生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到认识、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要通过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和技术服务,将信息技术带来的体验和学生自身的客观需求紧密结合,实现学习的个性化;作为教学协调者,学校要对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分众教学中需要的人、财、物进行调配,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等,推动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创新发展。

  (作者苏阳 周倩单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