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会上强调,要“始终把城乡贯通作为发展的关键,打造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发展新格局”。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是新时代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着力点。面对当前产业分工格局的系统重构、区域竞合态势的深刻演变,迫切要求我们把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新起点上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真正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构筑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充分认识城乡融合发展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县域经济是发展农业农村、富裕农民的切入点和依托,是城乡融合发展的载体、纽带和主战场。我省县域面积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经济总量占比超六成,县域经济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城镇和乡村互促共进、相得益彰,才能不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城”与“乡”的相向而行,改变“人”“地”“钱”单向流动状态,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农村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动、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条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弥补农村发展短板,有效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将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并拉动供给,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二、准确把握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城乡融合发展不只是图纸上将城与乡圈在一起就完事,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像河南这样一个拥有超过1亿人口规模的欠发达省份,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这既是发展所需、更是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要发挥好城乡各自的比较优势,增强城乡三次产业内在联系,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打造以及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互融互补的现代产业发展格局。空间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坚持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布局,建立“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投入一支笔”的推动格局,加快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要素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自由交换,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阻断、妨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瓶颈制约,增强要素流动的协同性,让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要素配置,推动劳动力、土地、资本在城乡间实现自由流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城乡社会生产力。社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要以均衡普惠为导向,改变重城轻乡的资源分配政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员覆盖、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切实增强城乡居民获得感。
三、找准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河南发展也踏上了新征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动能不断积聚、条件更加充分。与此同时,转型升级难、引进项目难、持续发展难、吸引人才难、统筹兼顾难“五难”问题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仍较为突出,要求我们必须找准着力点,切实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奋力开创河南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要把县城这个引擎“做强”。县(市)应合理确定县城规模,既要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村人口向县城有序转移的需求,又要划定城镇增长边界,避免无序扩张;同时又要注重提升县城功能,通过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挡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等,不断提升县城集聚产业和人口的水平。重点就是要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以城乡规划为引领、重点项目建设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人才集聚、商业集聚步伐,全面提高县城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更好发挥城乡融合发展的引擎作用。
要把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这个节点“做实”。应加快小城镇发展步伐,立足资源禀赋,以引导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实施产业项目引领、村庄升级改造、基础设施配套“三大”工程建设,有重点的建设一批先进制造类、农业田园类以及现代服务业类“镇中镇”、“市中镇”、“市郊镇”等特色小镇,巩固提升一批卫星型、专业型特色小城镇,充分释放城乡融合发展和内需增长新空间。
要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做靓”。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此同时,积极依托各类园区、家庭农场,发展具有乡土特色的新业态,着力打造“听乡音、尝乡味、看乡景、住乡居、忆乡愁”的全视角“美丽乡村”产业链,切实把“美丽资源”转化成“美丽经济”,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统一,夯实城乡融合发展的“底盘”。
要把县域产业这个支撑“做优”。把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作为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找准集群发展的支柱,立足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结合当前“十四五”规划编制,统筹考虑与周边中心城市、县(市)的产业协作配套,重点培育1-2个特色鲜明、有较强竞争力和一定技术含量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撑力。要用好集群发展的支点,围绕主导产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集聚效应。要夯实集群发展的支撑,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优化空间布局、盘活低效用地、淘汰落后产能等,提高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效益,推动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通过县域产业能级的不断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再提速。
(袁金星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