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克俭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12-15 08:32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社会风尚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优秀传统,树立“粮食也是一种紧缺资源”的爱粮节粮理念,让勤俭节约、爱惜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节约不仅是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也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国人民的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领导中国革命斗争,无数革命先烈靠啃树皮、吃草根,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艰辛奋斗。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多次经历自然灾害,不少人有过忍饥挨饿、节衣缩食的经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群众收入普遍提高。随着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吃饭已经不成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升。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在走向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传家宝,这是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优秀传统和道德品行。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奢靡的开始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如果不防微杜渐,听之任之,时间久了就会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危害国家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是关系到国民生计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约21%,耕地资源只占世界的7%左右,粮食供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然而,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我国粮食每年仅储存、流通、加工环节的浪费总量就高达700亿斤以上,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舌尖上的浪费”更是惊人,讲排场、比阔气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餐桌浪费食物约6000万吨,价值达2000亿元,足够养活2亿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触目惊心的餐饮浪费现象,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牢记曾经吃过苦、挨过饿的历史,要认清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绝没有浪费的权力和资本,我们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有若干地区没有完全脱离贫困,杜绝餐饮浪费既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更是必须肩负的责任。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今天,我们的物质日渐丰盈、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掉。“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一个民族基本的文明素养,只有把节约变成具体行动,才能标注社会文明的新刻度。只有让节约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才能续写民族美德的新篇章。党风正则民风淳,厉行节约要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从遏制公款浪费行为抓起。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要加强制度机制建设,采取有力的监管措施,进行有效监督检查和惩戒,以刚性的约束遏制浪费。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培养健康理性的饮食习惯,培育现代餐桌文明,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让每个家庭都切实培养勤俭节约习惯,让每个人都成为勤俭节约的行动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出台相关文件,开展“光盘行动”,大力整治浪费之风,“舌尖上的浪费”现象有所改观,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公款餐饮浪费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一些地方餐饮浪费现象仍然存在,浪费粮食的行为还没有完全杜绝,在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上还需要全社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国家如果沉溺于贪图安逸、奢靡享受,就会失去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人人都反对浪费、躬行节俭,不弃微末、日积月累,努力做到从“要我节约”向“我要节约”转变,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习惯和修养,就一定能够让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源远流长、越传越远,在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良好风尚。(何忠国)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