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问策:让决策体现民意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12-22 09:02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布了我国“十四五”规划要点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公报发布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1953年我国开启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以时间为节点,以发展为基点,全面统筹系统谋划,对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进行顶层设计,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结回顾“十四五”规划编制起草过程,在广泛征集全社会各行各业意见、充分倾听吸收党内党外各方声音基础上,真正实现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的有机结合,通过开门问策,了解人民所思所盼。“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开展网上征求意见期间,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收到留言100多万条,有关方面从中整理出1000余条建议。文件起草组逐条分析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对建议稿增写、改写、精简文字共计366处,覆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546条。这是我国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

  开门问策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多年来一直秉承的工作方法。开门问策就是要广开言路,主动听取各方建议,广泛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从而为一些政策出台或者重大决策提供依据,使得这些政策或决策更能贴近现实,更能体现民意。事实上,不论本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还是其他重大政策制定,我们一直都倡导和坚持开门问策,这已经成为做好行政决策的必要程序,同时也是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遵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应着眼长远、把握大势,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研究新情况,作出新规划,下好先手棋。

  开门问策应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的建议和诉求往往能够反映社会新变化和经济发展新趋势,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群众是各项政策最直接的感受者,他们对政策问题感触最准确,对民生温暖感受最深刻。我们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初衷,就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人民福祉。因此,决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则是决策好坏的重要指标。开门问策,其目的就是通过民主恳谈、交流座谈、基层调研等多种方式,来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汇集各方智慧,为决策提供群众诉求基础,使得政策出台后更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此外,政策实施和民意诉求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达到相通相融,相互促进。

  开门问策应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应坚持践行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应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继续发扬光大。那么,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好落实好开门问策这项工作呢?首先,应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采纳人民群众的经验智慧,让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成为政策决策的鲜活源头和智力支撑。其次,应主动向群众问需、向能者问教、向智者问策,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发现好、吸收好、运用好。这既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显然,开门问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科学决策系统过程。

  开门问策需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有机统一起来。开门问策应坚持做好顶层设计,政策举措高屋建瓴、系统全面、运筹帷幄,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又应立足当下、重心下沉、脚踏实地,照顾好基层的呼声和需求。政策不是高高在上的,应接地气,尊重人民群众的情感,懂得换位思考,关注人民群众的情绪和诉求,把握好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角度、尺度、程度。在实际工作决策中,应倾听民声、体现民愿、尊重民意、赢得民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把国家的政策构想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有所关联并产生碰撞,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力量,找到政策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提升政策科学性与可行性。

  开门问策应坚持与深入调查研究结合起来。重视调查研究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在研究和处理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时,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开门问策的前提就是要做好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实际,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各行各业,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主动了解群众意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率先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使得开门问策的靶向更为明确集中,实现对症下药,提前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决策提供宽阔的视野和精准的思路。(徐晓明)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