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完善河南民生保障 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12-22 11:11

  经过多年来持续探索和实践,河南民生保障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省积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重视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全省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一、河南民生保障发展现状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2019年末总人口达10952万人。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省围绕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扶贫等重大民生问题,逐步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民生保障体系,民生保障在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城乡就业稳步增长。就业作为民生保障的重点,一方面,河南省积极贯彻执行就业优先战略,逐步打破城乡分割,推进市场化就业;另一方面,持续完善困难群体就业保障政策体系,切实保障人们平等享有就业权利。根据《2019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末全省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38.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76万人。

  其次,城乡教育水平及公平性持续提升。教育作为民生之基,河南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和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为提高全省居民素质,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等贡献了积极力量。据《公报》数据显示:2019年河南受教育人口共28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26.16%,文盲率为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为89.5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45%,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91.62%和49.28%,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特殊教育、继续教育等不断加强。

  再次,新型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的指导下,河南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成果切实惠及全民。基本养老保障方面:截至2019年末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733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4.04万人,其中,城乡居民参保人数为5082.46万人,参保率达98.8%,居全国第一位,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收入增长、物价变动等情况进行了适时调整,由2009年的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了2019年的103元。基本医疗保障方面:不断完善全省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基本建立起了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等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省级统筹,有效缓解了地区间医保待遇不平衡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9年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289万人,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6%以上,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最后,脱贫攻坚行动成效显著。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河南根据精准扶贫工作要求,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财政补助水平及特困人员供养标准,2020年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较上年分别增长9.62%和10.36%,人均财政补助水平较上年分别增长2.19%和7.23%,并对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特殊人群,采取增发低保金等措施;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金融、技术培训等扶贫措施,通力协作确保贫困地区稳住脱贫成果。目前,河南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由脱贫攻坚之初的53个贫困县,贫困人口698万,位居全国第3,到2020年2月,贫困县实现全部脱贫摘帽,663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41%。

  二、河南民生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普遍贫穷到解决温饱,再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河南省民生保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果,但同时仍存在城乡保障不均衡,保障规模与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能否实现民生保障的全民共建共享,成为赢得民心、凝聚民心的关键选择。

  首先,城乡保障仍存在一定差距。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与发展失衡,使河南省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民生保障城乡统筹,如以户籍为基本限制条件的保障服务,导致农村流动人口保障缺失,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社会保障仍待有效整合等。其次,保障供给规模仍难以完全满足现实需求。面对全省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普遍提升,以政府为主提供的诸多保障项目,难以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水平、多样化需求,特别是优质保障资源总量较少、人均水平较低、分布不均衡,如就业咨询服务机构数量较少,基层教育资源相对不足,专业化老年照护供给有限等,亟需调动社会及市场力量进行有益补充。再次,保障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河南省民生保障管理运行中因缺乏动态灵活调整机制,难以有效适应就业形式多样化,人才需求快速提升,人口老龄化持续加速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大影响了运行效率和保障成效。

  三、河南民生保障发展展望及对策建议

  民生保障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为此,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河南省应根据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基本要求,将制度完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作为新时期民生保障的奋斗方向,通过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不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持续推动民生保障城乡统筹发展,逐步提高民生保障质量,以确保全民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河南民生保障发展展望

  一是制度完备。必须在中央顶层设计指导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合力,遵循先易后难、先急后缓的原则,提升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特殊群体等保障质量水平。二是统筹城乡。必须打破以户籍标准提供保障的条件限制,重点提升农村落后地区和重点人群的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保障待遇差距,确保城乡居民在整合统一的制度目标下,切实公平的享有社会发展成果。三是协调发展。必须理顺保障项目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关系,遵循“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建立权责一致、高效协同的管理监督与经办运行工作机制,以有效激发优质保障资源的投入动力,优化保障结构、提升保障质量。

  (二)河南民生保障发展完善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进入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民生保障”逐步超越“经济增长”成为首要诉求。因此,全省应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从继续完善统筹保障制度、增强保障供给、提高保障质量等方面发力确保新时期全民共建共享的民生保障达到新水平。

  首先,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创新保障供给机制。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不动摇,继续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民生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因此在构建、管理、实施和监督过程中,全省应不断增强保障制度投入、财政投入和组织投入,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继续完善保障制度体系,整合提升保障统筹层次,健全保障筹资与待遇支付调整机制,确保保障制度的持续公平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采取分层分类指导,创新民生保障供给机制,激发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保障供给的积极性,健全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提升保障供给的质量与效率,以有效解决相对贫困及养老、育幼、助残服务等供给不足难题。

  其次,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确保民生保障全覆盖。一方面,持续完善和严格执行民生保障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法规,逐步实现城乡保障信息系统共享,采取激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措施,构建公平、规范、高效的城乡居民保障体系,推动全省民生保障高质量均衡发展,确保全民公平享有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权益。另一方面,将民生保障全覆盖置于重要地位,持续扩大失业和最低保障范围,对困难家庭做到应保尽保,因病因灾陷入困境人员予以及时救助等,以有效巩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果。

  再次,优化管理运行体制,推进民生保障高质量发展。随着河南省保障项目及实施范围的扩展,管理运行呈现复杂化、多元化,为此,可构建管办分离、高效协同的管理运行机制,由行政部门负责制度供给和监督管理,由专业经办机构承担具体运行经办服务,以提升保障效益与效率。[5]同时,需多措并举推动民生保障协调高质量发展,通过提高国有资本划转比例,缓解因制度转轨,突发疫情等对保障持续性运行的较大冲击;通过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源,确保各保障项目在经济社会可承受范围内理性协调发展;通过启动省级保障精算报告制度,尽快构建识别准确、标准科学、进出有序的保障动态调整机制等。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起点。因此,全省民生保障只有经过持续努力,才能逐步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进而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现实需求,切实有效发挥 “安全网”和“稳定器”作用。(河南师范大学 张瑞红 )【本文为河南省社科科学决策规划项目“河南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研究”(2020JC51)】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