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12-23 08:19

  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将成为引领发展的关键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必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水平,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设备和材料,加快解决国产化问题,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路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形成“上游有装备、中游有制造、下游有应用”的产业布局,着眼未来发展,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大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力。

  坚持“四个面向”,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依托集成电路重大项目建设,补齐集成电路制造环节的短板,积极推进下一代工艺研发,打造集成电路装备等优势领域的长板,加快构筑高端引领的行业地位。二是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相关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构建起科技创新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建设的机制。三是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实现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自控、自立自强,集中力量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四是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集成电路产业核心能力,加大对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场景应用,以科技创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围绕产业化能力提升,解决集成电路产业“卡脖子”难题。围绕自主可控和产业化应用,强化集成电路制造能力,加强国产装备、材料的验证应用;夯实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础,拓展产品范围,提升装备产业支撑能力。一是以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发展,拉动国产装备、材料应用验证。以8英寸产线量产和12英寸产线谋划为契机,加快推进以光刻机、光刻胶等为核心的成套关键装备和材料的产线装备全面国产化进程,逐步改变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主要材料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二是夯实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瞄准国际领先企业,进一步拓展延伸产品类型,丰富产品能力,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下一代前沿工艺研发,实现集成电路装备产业的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促进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强化特色应用,满足市场多场景需求。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兴应用落地实施,集成电路产业应用呈现多场景需求。以场景为牵引,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拓展创新应用方向。依托8英寸生产线建设和运营,进一步积累更多的硬件基础,加速拓展特色工艺的技术平台,持续创新功率半导体、MEMS传感器、高可靠器件等应用方向。聚焦5G、新能源智能汽车、工业控制等更适用于IDM模式的模拟芯片市场,积极谋划筹建12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进一步提升制造工艺水平和能力。同时基于集成电路行业强大的代工能力,可以为众多设计公司和科研院所提供代工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需求,并与客户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

  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把科技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新为引领,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重点方向和关键项目,积极筹措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国内领先的自有技术创新平台,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瓶颈。推动创新资金渠道多元化拓展,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使年均研发投入强度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加大高端人才引进。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战略导向、高端引领,面向全球引进把握产业技术和市场趋势、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技术领军人才,立足自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掌握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企业家,组织实施年轻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团队。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举荐人才、争做人才的文化氛围,构建全面、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系。全方面推行价值创造理念,优化完善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等市场化用工策略,形成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市场化人才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结构。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企业和产业发展规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把混改作为改革重要突破口,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分层分类推进企业混改引资引制引智。持续推进企业市场化改革,健全市场化的劳动用工与薪酬激励约束机制,统筹运用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着力提高集成电路企业活力和效率。

  进一步深化协同创新。面向全球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构建创新生态;推进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与业内领先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的互联共享,聚集资源推进协同发展;抓住国家军民融合、央地协同的战略机遇,扩大与中央企业、高科技民营企业创新合作,推动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李前)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