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0-12-31 10:5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强调在保障民生的同时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础在基层、根本在社区、要素在文化。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社区温馨、和谐、文明家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是提升社区文明程度、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社区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标识。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社区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需要、活跃社区成员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通常人们认为社区文化包括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与社区认同感等,而一个社区的发展应该是其外在面貌与内在精神的有机统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现实文化交融的结果。在现实的社区实践中,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无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着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不同程度地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实践,客观上对居民担负着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某种心理支持。比如在国外,文化和体育建设是社区建设的普遍功能,主要是利用社区中心、展览馆、音乐厅、图书馆、咖啡屋等社区场地和社区内的各种文化、体育设施,组织开展文艺、教育、科普、娱乐、健身等活动。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社区产生凝聚力的主要元素,也是社区自身独特气质、灵魂与社区形象的展现。优良的社区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黏合剂、润滑剂,它可以使社区群体保持安定祥和、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使社区成员在自己的家园中满足精神需求、陶冶情操、传播技能、凝聚人心,并由此对经济、政治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从社会基础领域助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城乡社区文化建设才真正由初级形态向复合形态发展,通过文化资源整合化、文化活动地方化、文化生活动态化、体育锻炼生活化等多种样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对多品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生活需要。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来,从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征程中,十分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创建的根本任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落实到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以家庭家教家风为基础的社区及其社区文化着实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民生活品质的改善需要社区文化作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意味着我们党在即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基础上,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又提出重大要求和重要举措,明确“十四五”时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要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美好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而且更包含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与跃迁,这就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要把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一个从外部治理的社会建设问题,更是一个文化建设过程,即通过文化建设让人们内心形成社会规范,通过个体对内心社会规范的自觉约束建立起集体的社会秩序,才能使社会治理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历史地看,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育的几个阶段来看,首先是人们追求有楼住就行了,其次是追求居家的完美以及装修、功能、布局、朝向等因素,再次是追求居住环境的优雅,人们关注社区规模、配套完善、环境优雅、人文环境等要素是否齐全完善,更加追求情感的归属与文化的认同。现实地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问题也不容忽视,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加速变迁,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是社区凝聚度的降低,传统邻里关系的淡漠,依赖性与信任度的弱化以及社区共同的心理意识的减弱,导致出现了部分价值观念扭曲、不良思想文化侵蚀、道德领域失范等问题,冲击了主流价值观,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嵌入社区居民生活方式上、接受方法上、传播渠道上、社会舆论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值得重视的是,大多数参与社区活动的人是中老年人和青少年,这两个群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在价值选择的确定性方面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引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因此,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强化德治教化作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平安中国建设,是顺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举措。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是涵养高素质文明社区人、提升社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指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凝聚社区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细小处落实到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之中,从内容来看,首要的是在社区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全社会坚定主心骨。其次是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坚守共同理想、实现共同梦想的信心和决心。三是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方式方法来看,要加强党建引领,深化社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从载体来看,要充分利用社区各种资源,改变传统单一的宣传模式,切实发挥网络社区平台的作用,通过建立社区QQ群、微信群等,及时推送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内容,通过树立社区先进典型、道德模范、理论宣讲、有奖竞猜答题、好人好事、歌舞表演等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认知得到重构、情感得到激发、意志得到强化、思想达到认同,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转变社区服务理念,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民事调解、环境保护、卫生保健、心理辅导、法律咨询、邻里互助、文化娱乐活动等各类公益服务,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文明程度。要关注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物质面貌与居民精神面貌的崭新变化,积极引导促进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此外,从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来看,各级党委政府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要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着力增进社区居民文化福祉,以最大能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杨军剑)(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2020ZT2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