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行动如何推进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1-01-10 08:22

  □陈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围绕如何推进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就是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且乡村面广、人多、分散,基础薄弱,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需要更好地把握乡村形态快速演变的阶段性特点,对准自身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科学推进。

  一是科学开展乡村规划建设。规划是建设的蓝图。乡村建设是一项事关全局、投入巨大的工程,如果不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必然会导致同质化、重复性、低水平建设,最终损害的还是农民的利益。当前,我省省市县一体规划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有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村庄规划由于不接地气、不好操作而被束之高阁,科学编制、执行村级规划仍是乡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规划的科学性来看,最重要的是对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通盘考虑,编制多规合一的规划,更多地体现规划的前瞻性、合理性和统筹性。从规划的实用性来看,我省制定了《河南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将村庄按照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改造类五种类型进行分类。各地应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乡村发展规律性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县域内村庄分类、村庄布局和村庄规模,分类开展规划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抓紧编制全域全要素村庄规划,特别是集聚提升类等建设需求量大的村庄,可优先考虑编制发展规划。从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来看,应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甚至是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开展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城乡一体并不是把农村建成城市,而是把农村建得更像农村,尤其是注重对农村特色风貌、乡土文化、自然山水的留存保护,谨防一刀切,杜绝盲目大拆大建,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二是加速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持续发力,注重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3.8万公里,累计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667万户,85%以上的县(市、区)建成全域一体城乡融合的市场化保洁机制,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但是整体来看,与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要求相比,我省农村的水、电、气、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都还存在差距,这也是农民群众的民生痛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就是要加快完善农业农村各类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加速完成。实现农业高质高效,需要我们盯紧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重点持续发力,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实现农村宜业宜居,要求我们以交通、电力、给排水等为重点,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城乡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快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体系。

  三是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进城,农村留不住人、人才少的问题日益突出,“谁来兴村”成为困扰农村发展的大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激活“三农”人才资源的“一池春水”,最大限度释放人才红利。从用人导向看,新时期建设美丽乡村,首先要激发党员干部的爱农情怀,坚持“内培外引”双向发力,引导推动干部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从引才留才机制看,应加快建立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培养支持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评价使用机制、有利于广纳贤才的引进流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的激励保障机制。从发挥政策效应看,应真正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说到底还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水平。近年来,全省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01.29万人。应继续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政研室农业农村处)

编辑:张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