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系统思维谋划和做好经济工作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1-12 07:54

  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奋勇拼搏,防控疫情、稳定经济、发展民生,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总揽全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密不可分。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系统工作非常重要。不久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系统观念,确保“十四五”开好局。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前瞻意识,加强战略性谋划;要增强全局意识,加强整体性把握;要提高风险意识,解决关键性问题。

  增强前瞻意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战略性谋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加强对经济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谋划,是提升经济工作系统性的前提。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局势、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做好我国经济工作,更要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做好前瞻和谋划。

  第一,要从应对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长期战略角度来认识做好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应对和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要在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靠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依靠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依靠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依靠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依靠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终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要从培育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角度来看待做好经济工作的关键和要点。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才红利初步显现。为此,必须重点培育科技和人才,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长期动力。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未来我国面临西方科技制裁的风险较高,必须强化我国芯片、人工智能、5G、大数据、量子技术、航空航天等应用型战略科技力量,充实数学、物理、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基础科学研究力量,推动政府、军队、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五路大军协同共进,发挥政府和军队在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下的科技引领作用,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人才培养中的孵化器作用,通过中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第三,要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来认识做好经济工作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规划《建议》对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更加完善,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上述规划和安排,将为未来一段时期做好我国经济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增强全局意识,加强对经济工作的整体性把握

  全局思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维方式,是提高经济工作系统性的思想前提。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善于观大势、谋大事,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经济系统涉及我国各个方面,要有全局意识,做到整体性把握,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五大关系。

  第一,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参与国际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的条件。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出路,广阔的全球市场是中国制造施展拳脚的舞台。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要充分参与全球市场,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与全球共享发展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结成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使中国经济实现高层次发展。

  第二,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政府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把握好边界。通过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在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市场发展要遵守政策、法律和道德的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第三,处理好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资本和劳动共同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中高速时期,尤其要注意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平衡。在以金融、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部分行业,已经出现明显的资本与劳动收入差异,甚至部分资本已经通过诱导负债的方式提前透支了劳动者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收入。为此,要通过妥善的方式重新建立资本和劳动平衡,适当提高劳动收入占比,保护劳动者权益,划定资本的投资红线,重点防范通过金融手段透支劳动者未来收益的行为。

  第四,处理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关系。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硬币的两面,双方统一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破除阻碍生产率提高的制度因素,才能满足高水平需求。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让消费者享受更高水平的商品和服务。需求侧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和支撑。唯有强大的国内需求,才能激励企业主动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通过“货币投票”的方式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五,处理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关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我们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收入水平有较大差距,要继续坚持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通过经济支持、人员交流、产业链内移等多种方式,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先富带后富”不是劫富济贫,更不是阻碍发达地区发展,而是利用发达地区积累的资本、人才和制度优势反哺欠发达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提高风险意识,解决经济工作中的关键性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更要注意经济的稳定性。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工作,保证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要特别注意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消除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控疫情、保安全。尽管我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从全球来看疫情远未结束。为此,应继续保持高强度疫情防控状态,防范人员大范围密集流动,做好疫情期间的春运各项准备,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只有疫情防控工作有效,才能为经济工作消除最大的风险障碍。

  二是促就业、保民生。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2020年以来,受到疫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国内外有效需求不足,中小微企业困难较多。在疫情防控形势仍很严峻的形势下,必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就业、保民生,尤其是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就业。要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援助。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多渠道促进就业,开放公益性就业岗位,保障农民工就业渠道通畅,为下岗再就业提供培训和服务保障。

  三是防风险、保金融。由于全球疫情肆虐导致各国经济出现巨幅下滑,国家财政面临严重缩水,由此引发的财政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有可能席卷全球。为此,要防范输入性经济危机风险,练好内功,增强我国经济对危机的抵御能力。管好货币总闸门,持续推进结构性去杠杆。要重视宏观杠杆率,尤其是私人部门杠杆率,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妥善处置银行等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全面治理互联网金融和非法集资等,保证中国金融系统稳定。

  四是稳地方、保基层。受疫情影响,地方发展遇到一定挑战。疫情期间为稳定经济,地方政府增加了公共财政支出,进一步加剧了财政困难。为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开源节流,通过提高地方财政留用比例、增加向地方转移支付、中央担保发行疫情专用地方债等方式稳定地方财政,确保基层政府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

  (作者马援 刘伟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