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产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

来源:人民论坛网
时间:2021-01-14 08: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正确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是精神文化需要,马克思指出,精神需要是“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发展的不倦的要求”,以及“为自身利益进行宣传鼓动,订阅报纸,听讲演,教育子女,发展爱好等等”。

  文化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需求是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工程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是解决当前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文化生产与经济、市场、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它依托市场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规模化的社会化生产活动,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因如此,在一些人看来,经济功能似乎成为其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功能,从而忽视了其本质特征和最终价值目的。

  生产是社会的生产,任何生产都离不开特定的生产关系,都是既定社会制度下的具体的生产。因此,我们对文化生产的分析也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事实证明,文化生产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以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作为基础,还需要以先进的社会制度作为保障,以先进的生产关系作为条件。

  由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迄今为止,社会主义制度均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解决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使这一思想得到了深化和发展,而且在实践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与那种将文化生产与资本逻辑(市场经济)绝对对立的观念和实践做法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既利用资本同时又超越资本,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的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正确价值取向。从“内容为王”到“优质内容为王”,再到“意义为王”,这一演变过程展现出文化产品生产者对精神文化产品品质的更高追求。当前,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带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文化生产。对此,我们党始终有清醒的认识,在文化生产上强调先进文化的引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生产的最终目的,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强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弘扬主旋律的同时坚决对不良现象进行揭露和批判,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提倡形式的多样化,鼓励生产丰富多彩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削弱资本逻辑带来的负面效应,加强政策调控、管理机制、法律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这是文化生产超越资本局限的关键所在。在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等传媒渠道的监督和管理方面,我国强化了对各种媒体的监督和管理,要求大众传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媒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媒体形象。

  第三,我国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特别是提高国人对文化现象的评判力和鉴赏力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播的受体。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国人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引导人民群众了解文化批评标准,提高其艺术修养,净化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鉴别能力的不断提高,各种不健康文化自然就会失去市场。(作者:李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博导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