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郑州都市圈绿色发展能力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1-01-16 11:48

  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我省建设为生态强省。其内涵既包括“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目标,也承担着“率先实现黄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时代重任。这一美好目标也为郑州都市圈建设提供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郑州都市圈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发展潜力巨大。推进郑州都市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又要建立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区域错位发展机制、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构建生态支撑体系,树立环境共同体意识,严守黄河水资源利用上线,以保护修复郑州都市圈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和源头治理,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网络化的生态支撑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分区分级管控,划定郑州都市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限,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系统提升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水平。协同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建设,以植树增绿为导向,以沿黄生态涵养林为重点,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沿黄区域农田生态修复为抓手,以海绵城市和城市绿地为保障,构建涵盖“森林、绿地、水系、河湖、耕地”的城市生态网络,提升郑州都市圈区域绿色发展能力。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协同推进沿黄区域“四水同治”,坚持郑州都市圈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环境污染协同治理,实施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灾害“四水同治”。以全面保障黄河水安全为目标,坚持流域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南北岸联动,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沿黄区域水沙调控工程,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充分利用小浪底水库合理拦沙和调水调沙提高河道的输沙能力。构建沿黄区域防洪减淤体系,以郑州都市圈沿黄两岸河防工程为基础,以涵盖上下游、左右岸的水沙调控体系为核心,构建郑州都市圈区域完善的黄河防洪减淤体系。实施河道滩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密建设生态河道网,推进区域内“堤(岸)、疏、蓄、滞”综合治理工程布局,提高防洪标准。

  倡导水资源节约集约。统筹沿黄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城乡协调,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快郑州都市圈现代化水网统一规划,对示范区水资源情况进行全面梳理,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目标,统筹考虑黄河水、南水北调水、地表水、雨洪水、中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着力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全面推进都市圈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节水考核刚性,提高用水效率。通过加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加快黄河生态廊道建设,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修复黄河流域水生态。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突出产业融合,集中布局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与制造业融合赋能。突出产城融合,以郑开同城为契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突出城乡融合,处理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谋划黄河滩区后脱贫时代民生福祉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突出要素融合,激发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建一体化的资源要素市场,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目标,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契机,加大人才引进,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畅通协调联动机制。构建多层次的协调治理机制,针对黄河滩区开发管理问题,探索构建“政府主导,河长负责,乡镇落实、河长办监督”的滩区长效治理机制和“联审联批、联防联控”的滩区开发管理机制。

  构建错位发展机制。多策并举推动都市圈各区域各展所长,立足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理顺研发向郑州集聚、一般加工制造环节向外围转移的发展态势,引导企业在郑州设立研发中心,支持郑州与周边市县联合建设产业园,探索跨区域利益分成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错位布局、融合联动、优势叠加。以市场机制构建推动区域合作,建立郑州都市圈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正、负两面清单,探索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领域的负面清单管理上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顺畅流动,明确政府对产业发展监管正面清单上强化对环境质量、产品质量等领域的监管责任。(作者丁善甫单位:黄河科技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