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品牌化建设,如何建?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1-27 09: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品牌化,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金字招牌”。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是适应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提升农业品牌化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此情境下,品牌化建设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绿色农业做大做强的重要路径。

  “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将进入新阶段,这既给农业品牌化建设带来新机遇,又提出新要求。我国对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关注由来已久,数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先后提出“一村一品”“三品一标”“农产品注册商标、知名品牌”“区域公用品牌”等品牌打造理念,明确要求通过“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为支撑绿色农业品牌化建设,国家层面近年来先后启动了包含种养、加工、展销、消费全过程的绿色化建设,推出了涉及田间管理、生产技术、产品认证、食品安全、品牌价值评价等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等有利于绿色农业品牌化发展的平台载体。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二品一标”(不含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总数已超过4.6万个。在国家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的大势下,农业农村部除了每年一届的农交会,还开展全国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宣传活动,并不断牵头发起各类农产品促销活动。品牌化建设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对照国家以品牌化支撑绿色农产品供给的要求,当前各地绿色农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较集中的问题。一是绿色农产品总量供给不足。受制于分散化土地管理模式,农业规模化经营不足,绿色农产品质量控制难度大,如果不严格加强农产品的管理将会对品牌维护造成冲击。二是绿色农产品认定运营成本控制有待突破。认定检测费用高,产品认定后其种植、采摘、流通的全过程监管成本高,同时优质优价的市场价值实现机制有待健全,企业负担重。三是产销对接体系待通畅。农产品仍深受市场波动影响,加之采摘时限、保鲜存储以及信息问题,产品滞销现象屡有发生。未来以品牌强农助推绿色农业,将是“十四五”时期落实“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等相关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前必须加快推进的一项紧迫任务。

  推进区域性农业品牌化建设。“丽水山耕”是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也是地理标志品牌的一个拓展。借鉴“丽水山耕”品牌建设经验,努力在规模化中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区域品牌发展战略,鼓励与区域性旅游品牌、生态品牌相结合,在农业基础强、生态本底优、历史文化资源相对丰富、自然资源特色接近的地区打造一批跨市域范围的公众识别度高的大区域品牌,在旗下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绿色粮油、果蔬、茶叶、畜禽、水产等子品牌,提升细分行业竞争力。积极推进大区域品牌标准制定、推广和应用,加快研制适用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应标准,依托各类农业基地的规模化生产推进标准的应用。扶持一批与区域公用品牌配套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旅游商品产业,提升产品设计、制造、包装能力,带动绿色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夯实农业品牌化建设的基础。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依托各类创业服务计划、产业培育项目,鼓励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加强相关实用技能培训,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投入,提升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品牌意识,推动绿色农业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落地。加强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要素、技术模式的推广普及,鼓励有机肥、生物农药、中草药制剂等农资产品的施用,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的监管,探索实施农用化学品限额投入机制,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升绿色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立土壤地力保护、农产品品质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的技术引进、推广应用管理体系。

  优化农业品牌化培育环境。建立相对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与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相结合,尝试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测土配方、土壤有机质提升、耕地地力保护、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处理、就业帮扶服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集群等奖补或接续扶持资金中整合一定比例用于绿色农业品牌培育和集成示范。创新绿色农业金融支持政策,建立针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绿色农产品品牌抵押贷款等的金融产品。建立和完善优质绿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积极引导质量检测机构向市州、县市区延伸,严厉打击各种套用区域品牌的违法行为,真正实现品牌质量溯源与品牌保护。建立完善风险灾害和价格波动保险体系,通过保费补贴推进绿色农产品保险制度。

  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化营销推介。积极引导地方政府利用特色农产品街区、农产品商贸城对辖区内绿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集中展示、交易,并设置相应准入制度。加快组建功能齐全的区域公共服务平台,包括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技术指导的绿色农产品技术培训、在线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囊括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的大数据平台等。完善区域绿色农产品公用品牌发展物流服务体系,深化与大型物流企业的合作,引导物流企业根据区域绿色农产品发展需要布局仓储、运输节点,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切实解决农产品运输成本高、短期集中运输压力大等难题。加大品牌推介力度,完善农产品信息库并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机制,推动品牌参与媒体宣传和各类展销,严厉打击违规、虚假宣传,维护品牌影响力。(杨顺顺)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