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农村人口超过5000万,行政村达4.6万多个,对于河南来说,建设美丽乡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通过项目带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和宣传推介,全省各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打造出一批颜值气质俱佳的美丽乡村,一些新探索令人称道,呈现出多种适合当地稳定、持续发展的建设模式。2020年9月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46个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河南省8个村入选。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虽然成效显著,但同时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河南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建设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在长期的“重工轻农、重城轻乡”指导思想下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账太多,河南农村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和转型,还是教育、文化、卫生等整体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薄弱,仅仅靠政府投入远不能解决问题,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社会融资也很困难,许多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引进社会资金。在所抽查的样本乡村中,超过66.8%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足,在美丽乡村建设后期绿化养植、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等维护中资金明显跟不上去,部分乡村可以利用的资金除上级补助外,主要靠村自筹,但由于村委经济实力有限,难以保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较大的投入。
2.没有处理好统一标准和尊重差异的关系,建设特色不突出
在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乡村根据地区实际,打造了一批乡村品牌,吸引了许多城市居民在闲暇之余去感悟体验乡村生活,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但也有不少乡村并没有发挥当地特有的优势,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亮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一方面,没有结合本村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来精心打造,更没有彰显个性特色的乡村风貌,部分乡村虽然远离城市却盲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或者在没有产业链支持的情况下去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造成美丽乡村建设和周边环境及社会脱节;另一方面,建设的观念和主题不明确,盲目照搬复制已有的模式和经验,“千村一面”情况突出,造成很大浪费,偏离本村实际,同质化情况严重。
3.乡村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建设主体不明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乡村建设中没有很好地得到处理。一方面是政府主导有余,部门参与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使某些事项要么多头管理,要么无人负责,影响工作开展。另一方面是农民参与不足,尤其是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主动性和大局观不够,不能有效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导致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现象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作为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外,农村人才缺失现象非常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建设发展。
4.没有处理好美丽乡村“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建设规划不系统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布局。调查发现,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虽然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却不注重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和长期规划的科学制订,尤其是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短期行为多、整体设计少,视野狭隘,缺乏全域一体的建设理念。一方面,部分乡村建设在进行规划编制时不切实际,没有和本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相结合来精心打造,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差异性,乡村个性特色和风貌没有充分彰显。另一方面,乡村建设的长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在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与运行缺乏动态监督和管理,导致“重建设、轻管理”及管护难题成为许多乡村建设中的普遍现象。
5.没有兼顾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村容村貌的改善和生态环境的治理,更要重视乡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在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调研过程中发现,河南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着农村产业融合水平不高、村庄承载能力薄弱等问题。一方面,农业产业标准化水平不高,以农产品简单加工起步,且以低成本为基础,专业化进程缓慢,对劳动力吸纳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农村产业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联系不紧密,许多乡村脱离本村实际,盲目开发农村休闲旅游,忽视了农村文化景观、农事活动、传统村落等人文乡土资源的挖掘和农产品的开发。另外,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有待提高。
二、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探析
1.以“三个突出”为抓手,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农业农村多元化投入格局”,拓展了资金来源的思路。首先,突出政府财政优先保障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更多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美丽乡村建设。早在2013年,河南省财政就在投入14亿元资金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惠制”政策的基础上,专项安排8亿元资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此后四年时间里,河南省共投入财政奖补资金52亿元,实施了562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其次,突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逐步解决农业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引导农村金融机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多元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把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再次,突出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参与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要做好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搭建好桥梁,鼓励各种资本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2.发挥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
河南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地区差异巨大,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各地发展的基础不尽相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然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要注重保护乡村原生态和乡土情怀,体现乡村民宿风情,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和展现点,真正打造各具特色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河南省农村面积大、乡村众多,既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也是关键。对于那些自然景观比较好,或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乡村,可以根据不同资源类型进行分门别类规划,巧妙地把历史、文化、乡土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集生产、消费、游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旅游。搜集整理村落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保护好古道、古树和古建筑,尽量还原旧貌格局,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做到现代与传统融合、经济与文化统筹、自然与社会和谐,格局自然不做作,风貌整体和谐统一。
3.以“旅游+”为引领,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建设美丽乡村,并不是单纯追求田园风光之美,而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生产,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一是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开发模式,把富有“农味”的文化挖掘好、包装好、展示好,让广大游客能够赏“田园美景”、游“绿水青山”、忆“游子乡愁”,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知名度较高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创新“旅游+文化”的旅文共融模式,将“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推动一批A级景区上档升级,加快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努力挖掘乡土文化根脉,打造一批浸润乡愁和乡村民俗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三是推进“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焦作,不仅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全国篮球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焦作可以在“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培育多元化新业态。四是推进“旅游+养生”融合。讲好“太极圣地”故事,规划建设“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充分挖掘太极拳、“四大怀药”等养生资源,力争将河南焦作打造成为中原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基地。
4.以“问题+”为导向,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
首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打造“美丽乡村”的落脚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瓶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注意保持乡村原有的景观风貌,充分彰显各地文化特色,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次,把注重内涵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之魂。我们建设的美丽乡村,不仅仅是村庄、庭院、道路等外在有形的干净漂亮,还应包括村庄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精神文化层面的提升。为此,必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弘扬现代文明风尚,凝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第三,营造良好氛围,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只有农民上心,才能难事不难、好事办好。通过媒体、报刊等宣传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让村民更直接地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好处,主动参与到家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来。第四,把产业融合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经济支撑。美丽乡村建设要内外兼修,表里如一,注重产业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打造有“颜值”更有“产值”的美丽乡村。第五,培养和留住各类人才。美丽乡村建设,人才是基本和保障。要出台相关激励措施,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创业放宽政策;要筑巢引凤,多方鼓励引导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等返乡做“创客”;要加大本土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发挥乡村人才的技术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作者为焦作大学 王明英 李磊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C5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