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发力点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2-23 08:14

  核心阅读

  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十四五”时期,须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和特点,在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上聚焦重点任务,持续精准发力,实现城市与乡村全面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着力解决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点、难点等问题,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趋势和特点,在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上聚焦重点任务,持续精准发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寻找城乡规划布局、社会治理、生态建设、文化发展等领域贯通融合的契合点,搭建协作平台,探索推进路径,实现城市与乡村全面深度融合。

  着力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有力举措。其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受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税金融制度等影响,我国现阶段仍有大量农业转移人口没有在城镇安家落户,市民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城镇化。2019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5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44.38%,两者相差16个百分点的差距,涉及多达2.28亿人口。要深刻认识到市民化的问题,是关涉“人”“地”“钱”“业”等综合性、系统性的大问题。破解市民化难题,一是在“人”的问题上,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彻底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身份障碍,畅通社会融入机制。二是在“地”的问题上,要积极探索土地制度的改革创新,要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解除进城落户农村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让农民放心进城、安心落户。三是在“钱”的问题上,要着力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创新市民化资金保障机制。四是在“业”的问题上,要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除特大城市外,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把“稳定生活和稳定就业”作为落户的主要条件,努力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

  有效促进城市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优化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和发展形态是新发展阶段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一是要优化城市规模结构。要坚持以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把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要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与人口密度,防止“摊大饼”式扩张;要加快推进设市进程,严格控制县改区,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科学划定城市发展边界;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的城市规模结构。二是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要统筹城市布局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构建以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三是优化城镇化发展形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关键枢纽,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是连贯乡村城镇化与都市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是优化城镇化体系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途径。

  全面加强城市建设进一步升级提质。提速发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国内循环体系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形成整个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已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进入注重城市升级与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建设的重心不再是围城圈地、不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在保护、更新、创新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延续历史文脉、塑造城市风貌;二是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三是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历史文化魅力,着力建设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等新型城市。

  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既是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是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三是要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治理机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统筹推进和有机衔接的治理体系。四是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推进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法治化与智能化。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四化同步、城乡统筹”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指向。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城乡产业、生态、文化、社会、体制机制等全面“融合”。一是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乡村产业,促进农业新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夯实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基础。二是要树立城市与乡村一盘棋的发展观与治理观,发挥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作用,在城乡共同发展中解决“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与农村的空心化难题与困境,提升城乡社会融合发展的质量。三是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挖掘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潜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共同体。四是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同时,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也须大力采纳与借鉴都市文化与城市文明,培育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之魂。五是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大力破除二元化的制度设计,形成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项松林 丁仁船)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