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助农增收”这一关键 推动河南县域经济新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03-09 09:37

  在当前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乡村消费已成为最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农村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制约乡村消费,影响国内大循环。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筑基县域消费,“助农增收”应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一、富农民是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消费动力

  2019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连续六年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2019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不难发现,河南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高于河南城镇居民、高于全国农村居民。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063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8元,增长9.9%。河南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331.79元,增长7.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71.57元,增长4.7%;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545.99元,增长11.1%,河南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是城镇居民的两倍以上。从收入上看,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1元,比上年增长9.6%;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3.75元,同样增长9.6%,但消费支出增长却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

  第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助力农村居民工资增收

  第三产业已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河南第三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2016年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次超过50%。第三产业不仅是提升一、二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键力量,更是转移就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第三产业未来将成为支撑农业创新和现代化农业发展、工业创新和新型工业化的基础力量。这不仅仅因为第三产业承载的是金融、物流、电商平台等新业态产业发展;还涉及科技创新的应用与推广,相关中介机构、科研机构等经济发展主引擎的成长。让第一、第二产业生产更高效,服务必须跟得上;不论是科研服务、还是生活服务;不论是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服务,还是文化体育娱乐、餐饮住宿服务;无论县域产业集聚、还是乡村旅游;这些都需要新的就业人员不加入进来,是转移农村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更是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收入的主渠道。

  第三、创特色品牌、助力农村居民经营增收

  河南省农村农业厅知名农业品牌目录,正在成为河南农产品品牌战略的有效组成部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保证,已经成为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无论是溯源体系建设、还是原产地认证,以及诸多的技术指标、相关参数的第三方鉴证,都将融于品牌战略之中。对于消费者而言,不需掌握诸多指标的含义、更无需依靠诸多的技术手段,只需要知道品牌,就可以判定农产品的质量,才是高效的选择。2019年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中,共有130个特色品牌、50个企业品牌、20个区域品牌,分布在不同的地区。这对于不同的县(市),一方面提升了农产品牌价值,帮助区域树立原产地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促进各区域优化特色品种、打通市场、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品牌保护,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特色品牌的创建,不仅是农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加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方法。在2014-2019年,河南省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由4278元增至5077元;其中,在2014-2018年增速逐年下降,由4.32%降至0.92%,2018年为4791元;2019年增速开始上升,超过前五年最大值,达到5.98%。另外,从2014-2019年,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占比逐年下降,从42.92%下降至33.5%;因此,长远来看,通过特色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经营性收入来源方面,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增收空间。

  第四、强化县域品牌建设,重视“农民增收”基础

  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范农业生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增收共享;还可以促进第一产业提质增效,扩大相关农产品加工和服务市场,增加就业岗位,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双增长。因此,强化县域品牌建设,以县域品牌为基础,构筑河南农业品牌体系;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强化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长期保证。新时代县域品牌建设,可以利用创新技术、互联网+、自媒体等多种方式突显原产地品质,不仅能有效减少同质化的冲击,还可以降低品牌建设成本。从河南省农产品贸易情况来看,品牌效应有所显现,2017-2019年,河南省农产品年均出口额26.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12.1%,连续三年持续增长,在面临全球贸易摩擦和市场需求萎缩的形势下,呈现逆势上扬。并且,强化县域品牌建设,提高河南农产品贸易额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虽然,2019年河南农产品出口额29.2亿美元,位居全国第8位,但这仍与河南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

  第五、构建微循环,为“农民增收”提供长效机制

  无论是特色品种优化,还是原产地保护,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提升需要消费认同;只有当农产品对需求的满足基于共建、共享,才能让农民专注品质、自觉创新,形成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内在动力。因此,利用县域特色产品的消费认同,以“剩余”特色产品满足外部需求,让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高品质产品,可以应对各种风险。2020年1-5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为9亿美元,同比下降8.9%。通过农产品消费的“微循环”,不仅可以降低运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还可以提升县域消费文化,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构建自觉劳动创新的内在机制。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形成原产地保护内生动力。坚持共享理念,将剩余、有限的特色品外销,也将更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构建微循环,不仅需要技术、营销、食品工程、原产地认证等一系列流程的工作,还需要一系列人才的团队合作,更需要一系列资源的投入;而解决上述资源及人才需求的方式,一方面要发挥传统中原文化的农耕文化精神,精耕细作;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手段,打造以劳动引领,资金跟进,各方支援的模式,实现县域经济发展。

  第六、三产融合助力“三起来”,推进共同富裕

  传统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需要结合现代化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技术,不仅仅是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种植的低成本;还有良种培育、大棚种植、土壤改良、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等技术。现代化生产技术包括农业种植、养殖等一产技术,也包括农产品保鲜及深加工等二产技术。利用一产技术提升初级农产品品质,利用二产技术降低农产品经营风险。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全员生产率,不断推进三产融合,解决大多县域生产集中度低、规模相对较小、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等问题;利用新基建的契机,运用人工智能、远程网络技术指导,现场+网络的产学研结合,培育新农民、发展新技术。三产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率,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在提高农民工资收入的同时,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助农增收”也将转变为“全民增收”,推进共同富裕。由此,强县和富民自然统一起来,以三产融合保证持续提供具有特色品牌的高品质“农产品”,实现河南农业的高附加值,农业大省自然成为农业强省。

  【中原工学院 李淑平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破解制约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的实施路径研究”(2020JC0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