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 全面推进河南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03-09 15:54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国家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国家战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河南美丽乡村建设既有优势也有挑战,结合河南省实际,探索推进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有力抓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创建“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推广节能减排技术、节约和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这是落实十九大提出的“为人民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重要举措。第二,创建“美丽乡村”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土地、水等资源的超强开发利用和要素投入的过度消耗,直接导致农村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污染加剧等严峻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这是有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创建“美丽乡村”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对立体制和机制、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一次有益的探索。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担负着天下粮仓、国人厨房、中原崛起、富民强省以及辐射周边的重任。抓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对河南省乃至全国意义重大。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势与不足

  新时代河南建设美丽乡村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还是中国姓氏的主要起源地。河南不仅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也是自然景观荟萃之地,犹如一座浩瀚如烟的历史长廊、一幅风光旖旎的天然画卷,山川融南秀北雄于一体。美丽的山水胜景,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河南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河南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大部分地处暖温带,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第三,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发展较快,稳中向好,正处于蓄势崛起、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第四,河南自201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进行了许多成功探索。先后出台了《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申报指南》、《关于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荐申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有关事项的通知》等文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成效显著。

  但是,河南省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粪污治理、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村容村貌提升等问题依然存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一些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投入还不足;一些基层党建工作滞后导致引领带动不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须提高;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不足;美丽乡村建设各主体之间的系统协调、创新发展及其主动性有待加强;有关重大工程的规划与协同管理机制有待完备;依靠教育和新科技应用的推广体系亟待建立健全;相关智库建设水平和相关政策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河南美丽乡村建设主要路径

  1.加强党的领导,强化宣传引导

  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理顺涉农部门的职责分工,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投入保障和规划引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化农村资源要素,汇聚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制定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各乡镇、村也要对照创建标准,查找自身差距,确定创建目标,压实创建责任,自上而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格局,切实加强对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各乡镇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及培训计划,对美丽乡村创建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培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创建活动,逐步消除“政府干、群众看”的现象,确保创建工作没有“局外人”,没有“门外汉”。可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宣传面,经常性地表扬先进典型,及时通报批评个别村民的违法违规行为,从而逐步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引导村民将思想内化为实践行动。

  2.按照“乡风文明”要求,塑造乡村新风貌

  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护乡村社会价值和情感记忆,让“乡愁”成为离开乡村的人最美的守望,成为没来过乡村的人最美的畅想。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传播乡风文明,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以丰富活动载体为重点,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促进村民“形成好风气”。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学法、守法、尊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教育惩戒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增强农民群众对党组织、村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逐渐形成“文明和谐、友爱诚信、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的良好风尚。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发展新环境

  一是抓好以道路网络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必须尽快推进乡村道路与主干道路联接,实现村道、乡道与县道、省道及国道相互联通,完善乡村道路网络,把路修到农民的家门口,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坚持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等的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三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当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经济发展必须让位于生态保护,在绿水青山下搞生态农业,守住“生态美”这块阵地。兰考县近年来开创的“特色廊道建设工程”引人注目,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善过村路段附属设施,建设“文化墙”,打造文化走廊;结合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清零”行动,清障、清脏,打造清洁街道;结合“路田分家”整治,沿路两侧植草栽树,打造绿色走廊。

  4.以三产融合催生乡村发展新业态,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必须秉承大农业理念,把新技术、新业态引进乡村,全面开发农业复合功能。同时,也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以现有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单个品种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具体来讲,一是瞄准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产生的全新市场空间,围绕粮油、蔬菜、茶叶等重点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价值链;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三是突出地域特色,加快形成以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四是提升农业的文化、科技、教育、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价值,增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努力实现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

  5.依靠科技创新,鼓励多方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是关键。第一,加强农村教育科技的投入。除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和优秀师资引进以外,还要加强对成年农民的教育培训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完善高层次人才参与机制。充分利用河南省内优质丰富的高等教育、科研院所、权威智库等创新资源平台,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突破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关键工程技术瓶颈。第三,建立合作交流共享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方略,定期到省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去学习考察,将有益可行的经验成果推广创新,同时也把本省数年来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进行总结和提炼,建立起经验分享、合作交流的平台,提升河南省在美丽乡村建设领域的话语权和示范作用。

  6.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体制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涵盖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造、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等,资金需求量极大。各地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构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多元投入机制,以政府为主导,投入适当经费,组织企业积极参与、适当收益,敦促村民少量收费,设置生态公益岗位,探索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建设机制。

  【焦作大学王明英郑广华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JC56)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